安徽定遠:發展藍圖已“定” 鄉村振興不“遠”

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246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060元﹔258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的村均2.38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20.55萬元﹔安徽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實現“五年五好”,省級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2年穩居“優秀縣”行列……
一條條不斷上揚的曲線、一張張綻放出幸福的笑臉、一串串振奮人心的數據,這些都是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如今,定遠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正昂首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定遠縣岱山鎮的雲上牧場。張健生攝
三產融合 鄉村振興動力足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做好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經濟這篇大文章,就能催生新動力、實現新跨越,把鄉村振興“一盤棋”下活。
定遠縣西卅店鎮雙橋村曾經是出名的貧困村,如今卻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成為老百姓致富的“搖籃”。“每天在廠裡摘蘑菇離家近活又不累,掙的還不少……”家住雙橋村的脫貧戶林兆蘭說起現在的生活,兩眼笑得瞇成了一條縫。
雙橋村的巨變,源於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定遠縣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依托資源稟賦和群眾種養習慣,打造“豬、鵝、蝦、草(秸稈)、菌”五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共享互利的特色產業體系,走出一條農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定遠縣爐橋高塘湖的特色鵝產業。王喜春攝
而林兆蘭工作的安徽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發、生產、銷售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實施年產2萬噸雙孢蘑菇及11萬噸堆肥工廠化生產項目,帶動周邊三個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已帶動600人就業,帶動當地村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並有效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食用菌生產。
特色產業托起了廣大農民的脫貧致富夢,正在給農民打開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門。
如今,定遠縣已經編制完成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五大產業”規劃,圍繞規劃謀劃特色農產品加工及冷鏈保鮮物流等項目,今年共謀劃項目6大類301個。
定遠縣百姓將豐收的糧食裝進車裡。張健生攝
“同時,我們還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建設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為陣地,以培育規上工業企業為目標,以建設就業幫扶車間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為抓手,加快實施鄉鎮工業集群化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定遠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勁鬆說。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賣得出”到“賣得好”,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定遠縣的特色產業日益興旺,讓鄉村振興底氣更足。
生態宜居 民生答卷寫滿幸福感
新農村不光有新產業,還有新環境。
一排排新派徽式建筑,房前屋后花木成行。夕陽西下時,記者來到崗中新村。新農村裡,再也見不到“炊煙裊裊”。大人忙忙碌碌,老人在村口的健身場健身,孩子在村中的小花園嬉戲……一派世外桃園的景象。
夕陽下的定遠縣崗中新村。王喜春攝
村民盛傳寶夫婦正在院門口打掃衛生,看到記者,便熱情地招呼進家裡,兩層樓房還有豁亮的后院。兩口子種好地后就守著漂亮的小家,丈夫打打零工,妻子則在家刺十字繡,家裡牆上挂滿了艷麗的繡品。妻子說:“家裡家外環境好,繡起花來也勁頭足。”心滿意足的村民還編起了順口溜“有花有草環境好,有吃有喝生活好,有說有笑心情好”。
的確,留住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建設美麗家園,才能讓農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眼下,正是定遠縣七裡塘鄉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游客不斷。“現在環境好了,來玩的人更多了,一年有8萬元以上的收入。”在村裡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王子民樂滋滋地說。誰能想到,以前的七裡塘鄉只是偏遠地區的一個閉塞村庄。
七裡塘鄉以新村新貌為依托,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村民王振強感慨:“如今再也看不見隨處亂扔的垃圾、碼放的雜物,再也聞不到河溝臭味。農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景色宜人,就像住在世外桃源。”
俯瞰定遠縣的美麗鄉村。定遠縣委宣傳供圖
“在2020年已經建設的22個美麗鄉村縣級示范點基礎上,再次選點打造44個縣級示范點。”楊勁鬆說,今年以來,定遠縣全面開展村庄清潔“春季戰役”和“夏季戰役”,著力解決村庄環境“臟亂差”問題,讓閑地變寶地、村庄變景區、民居變民宿。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定遠縣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正當其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