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灣沚龍尾張:青弋江畔的最美鄉愁

【查看原圖】
龍尾張村各個展館都是在原有老房的基礎上改建而來。人民網 張俊攝
龍尾張村各個展館都是在原有老房的基礎上改建而來。人民網 張俊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1年03月04日11:05

忙時在村裡幫著打理鄉愁館,閑時在村裡四處轉轉,是蕪湖市灣沚區龍尾張村村民張國豹每天的習慣。

年過六旬的張國豹,過去當過會計、干過村支書,如今退休的他,又在村裡當起了“管家”,專門負責鄉愁記憶館。逢到周末,看著絡繹不絕的游人進村,張國豹總是笑臉相迎,恨不得再多個講解員的頭銜。“人來了,村子那才叫熱鬧咧。”

龍尾張,乍一聽這名字,不僅自帶歷史感,如今還自帶美顏。為啥?這還得從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說起。

龍尾張村,位於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羅保社區,東靠芳山,西臨青弋江,本就是一個依山伴水的自然村。2019年3月,該村人居環境整治正式啟動,2020年又接著實施環境提升工程,兩年下來,一改過去交通閉塞、環境臟亂差的歷史,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此番改造提升,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過度商業化。村民、工匠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資源,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精打細磨,留下村庄的質朴模樣。“為的就是讓大家看到了村庄的變,又能看到它的不變。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鄉愁。”羅保社區黨委書記黃世偉這樣說道。

步入村口,沿著小道,青山環繞、林木豐茂、鳥鳴林幽,青弋江在一旁靜靜流淌,似乎在訴說著村庄的前世和今生。

繼續往裡走,土房子、老石板、籬笆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場景,慢慢躍入眼前,不由讓人想起孟浩然筆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風光。

如今,這裡的村民在芳山腳下、青弋江畔栽樹養花、稼穡耕種,留住了鄉愁,把生活過出了詩意,處處彌漫著家鄉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村庄保持原汁原味,龍尾張還專門建起了“小時候印象記憶館”“鄉愁記憶館”和“男耕女織展示館”,陳列舊時時髦的物件,復原過去的農村場景,但凡走到一處,瞬間打開的記憶閘門,都是滿滿的歲月感。

“環境整治之初,並非一帆風順。”黃世偉坦言,過去村子臟亂差不說,關鍵是村民還停留在自掃門前雪的觀念,現在的文化稻場,在整治之前就是村裡的垃圾場,村民路過都是躲著走,因為味道太重。

哪裡問題最棘手,就從哪裡找突破口。人居環境整治啟動之后,從社區在干、群眾在看,到黨員帶著群眾干,再到百姓主動跟著干,幾年下來,讓黃世偉感觸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的環境意識和衛生習慣得到了徹底改變。

在過去的一年裡,家門口路更好了,花草更多了,就連新建的停車場,也經常迎來挂著外地牌照的車輛,這些脫胎換骨的變化,張國豹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一想到龍尾張越來越有了人氣,心裡頭那股高興勁兒,都挂在臉上。

黃世偉告訴記者,龍尾張不再是過去的臟亂差,而是城裡人更加向往的代名詞,自來水通了、廁所改了、路修好了,連生活垃圾也開始分類了。

眼下正值初春,桃花、油菜花、杜鵑花趕著趟地來報到,一段約7公裡長的青弋江水由北向南流經龍尾張,一口氣道出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也串起了龍尾張的鄉村振興路。(汪瑞華、張俊)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