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內首家糧倉文化主題博物館:一窺中國農耕文明的窗口

【查看原圖】
糧倉博物館內展出的阜陽特色面食。王曉飛攝
糧倉博物館內展出的阜陽特色面食。王曉飛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9月24日10:13

在人類文明的傳承中,博物館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安徽省阜陽市,風景秀麗的七漁河畔,矗立著國內首家以糧倉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糧倉博物館。通過糧倉切入歷史,這裡講述著中國農業的起源、文明的誕生、城市的興起以及戰爭與和平,成為一窺中國農耕文明的窗口。

隱在時光中的歷史傳承密碼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忍飢挨餓,又不知哪裡有吃的,這是什麼感覺?又是什麼心情?生活在當下的人,已經很少有這種體會,也就很少會去關注糧倉,以及糧倉的重要性。直到走進位於安徽阜陽的中國糧倉博物館,很多人才會有所沉思,有所領悟。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曾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貌優雅的基礎是豐衣足食,而倉廩就是儲存糧食的糧倉,在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中國的歷史中,農民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各種谷物收割后就要入倉。倉作為人類儲存糧食的建筑或構筑,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

在中國糧倉博物館中,展示了“倉”字的演變過程,其中甲骨文的“倉”字,上面像蓋、中間像門、下面像進出口,合起來表示倉庫的概念。《說文解字》對“倉”的解釋為: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由此可見,“倉”的最初含義就是糧食倉庫。

谷藏曰倉,米藏曰廩。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目的就是糧食豐收、倉廩充盈、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在中國古代,民間的糧倉形制不一,其中皖北的農家糧倉,就有的叫囤,有的叫“穴子(窖)”。而歷代王朝也非常重視國家糧食儲備,大多廣建官倉,廣儲糧食,還設置專門的職位負責管理。

糧倉在中國農耕文明的演變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不但事關民生疾苦,還關系政權興亡、天下安危。《禮記·王制》就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全新解讀文明演變歷程

阜陽素有“江淮糧倉”美譽,而不費一兵一卒、以糧食就能降服他國的管仲,也出生於阜陽市颍上縣,在這裡打造以糧倉為主題的博物館,既有現實意義也有紀念意義。

如今,這個由祥源控股集團斥資建設的中國糧倉博物館,已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其既有自然類博物館的特征,又結合了文教和科技產業類博物館的特點,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為一體,讓人可以感受千年糧倉的文化魅力。

博物館共設置有序廳、神州倉稟、天下糧倉三大主題廳,每一層一個主題,以詳實的史料和實物,為游客集中展現中國糧倉文化。

序廳為百谷飄香,主要講述谷物的種植與儲藏,通過場景復原並結合多媒體、藝術展板、實物陳列等多樣化手段,展現了小麥、稻谷、玉米、高粱等作物種植、儲藏的過程。

在隨后的神州倉稟展區、天下糧倉展區,不但展示了中國古代倉稟系統的運作、演變,還介紹了中國古代轉運倉、軍倉、太倉、常平倉等各類糧倉的功用,同時還梳理了國內各類傳統糧倉以及農具的演變過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糧倉博物館的打造,旨在充分挖掘糧倉文化元素,運用藝術創意,詮釋農業的起源、城市的興起、文明的誕生、人類的戰爭與和平,通過追溯糧倉文化歷史,解讀人類悠久的文明演變歷程。而這個傳承歷史文化的平台,也讓人們有了一個了解過去、審視今天和啟迪未來的機會。(韓震震 李家林)

分享到:
(責編:關飛、常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