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備一”保淮河 老區霍邱獻大愛

【查看原圖】
霍邱縣新店鎮中心學校安置點內,村醫正為安置群眾檢查身體。苗子健攝
霍邱縣新店鎮中心學校安置點內,村醫正為安置群眾檢查身體。苗子健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7月27日08:07

“3、2、1,開閘……”7月20日13時,隨著一聲令下,淮河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姜唐湖進洪閘緩緩開啟。瞬間,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的5.4萬畝良田,被奔騰的洪水“吞噬”,化為澤國。這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老區霍邱第26次奉命行蓄洪。

就在同一天,當地城東湖蓄洪區進入待命狀態,隨時准備開閘蓄洪。霍邱,正以“用一備一”的大愛,力保淮河安瀾,以及淮北平原、兩淮煤礦、下游城市的安全。

71年,26次

7月24日中午,天氣陰沉。

站在霍邱縣臨淮崗大堤上,目之所及,皆為汪洋。而幾天前,大堤一側的姜唐湖行蓄洪區,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如果沒有這場洪水,再過幾個月,就能豐收。

姜唐湖行蓄洪區,由霍邱縣姜家湖、颍上縣唐垛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涉及霍邱縣臨淮崗鄉的11個行政村、5.4萬畝耕地。

這裡面,就有左德中家的15畝地。

“一季麥,一季稻,還養了些龍蝦和雞。去年,我們老兩口毛收入有五六萬塊錢哩。”老左說,“今年基本上是絕收了。麥子的收入,都用在水稻投入上了。”對於蓄洪,他的態度很明確,“搬!土地是農民的牽挂,但洪水來了,誰還計較這些?我們都聽政府的。”

老左的態度,在一代代姜家湖人、霍邱人中,十分普遍。為了淮河,他們付出所有。

當下,老左和老伴倆住在街上的兒子家,在外務工的兒子左金龍也回鄉陪伴老人,一家人其樂融融。只是有時,老左還會望著老宅的方向,想著什麼。

在淮河抗洪史上,霍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方。這裡是淮河干流流經裡程最長的縣,共計79公裡。當地共有行蓄洪區3個,面積佔到沿淮行蓄洪區總面積的近1/3。1949年以來,霍邱行蓄洪26次,其中姜家湖一地就達17次。

霍邱,是一塊紅色土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當地縣志記載:革命戰爭年代,近20萬霍邱群眾參軍參戰,數千名優秀兒女英勇獻身,為奪取抗戰和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歲月流淌,物是人非,但紅色基因輩輩傳承。和平年代,160余萬老區群眾同樣選擇用“犧牲”,為淮河抗洪大局奉獻大愛。

在老一輩霍邱人的記憶中,蓄洪是可怕的。據他們回憶,幾十年前,一旦炸壩蓄洪,哪一次不是流離失所?不像現在,黨委政府有預案、有兜底。一方面,盡可能地幫助群眾轉移財產,減少損失﹔另一方面,對無親友可投靠的百姓,集中安置,保障他們的衣食住醫需求。

保正陽關,保中下游

在外地人眼中,姜唐湖行蓄洪區是陌生的,但它在淮河的抗洪中,屢次發揮重要作用。

“姜唐湖是靠正陽關最近的行蓄洪區之一,對調節后者的水位,有著直接且明顯的作用。”六安市水利局副局長鐘慶華告訴記者,正陽關站水位,是觀察淮河汛情的重要指標。一旦水位超過26.5米,下水會變得更加緩慢,其以下的淮北平原、兩淮煤礦、大中城市就會受到威脅。

今年,淮河流域雨情迅猛。7月18日以來,正陽關站水位開始猛漲,接連突破警戒水位、保証水位。

鐘慶華介紹,姜唐湖行蓄洪區啟用后,正陽關水位的漲勢得以控制。從安徽省水文局的河道水情監視圖上不難看出,7月20日18時,水位開始回落,並於第二天凌晨降至保証水位以下。

“姜唐湖的啟用,是保正陽關、保淮河中下游的利器。當然,也緩解了霍邱以上淮河堤壩的防洪壓力,為沿淮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了又一道‘防線’。”鐘慶華說。

城東湖待命!

7月20日,姜唐湖開閘的前后,在霍邱,一場針對城東湖蓄洪區群眾的大規模轉移安置,正在進行。

“接到轉移通知后,我和老伴就抓緊收拾東西,當天上午,就到安置點來了。”家住湖區的新店鎮東湖村村民唐頂益說,今年的水又大、又急。撤離時,水已經漫進院子,眼瞅著就要進屋了。

“政府不僅安置好我們,還組織人手,把家裡的2000多斤小麥和口糧,幾十隻雞鴨鵝都搬到了地勢高的親戚家,這能減少不少損失。”唐頂益直言,看到家裡財物安全,我們也都安心了。

用唐頂益的說話:“如今,在安置點過著養老院般的生活,有得吃、有得喝、有得住,還能洗澡,身體不快活了,還有醫生。”

新店鎮黨委副書記潘景宏介紹,城東湖蓄洪區涉及該鎮6個行政村保庄圩外的268名群眾,耕地1萬多畝。20號8時,接到縣防指命令后,鎮裡第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同時,安排鎮村干部60余人,幫助老百姓轉運糧食、家電、牲畜家禽。

“我們的轉移工作做得比較早,時間相對充裕,所以老百姓也很支持。”潘景宏說,當天晚上,200余名群眾基本轉移完畢。目前,除投親靠友的,均被安置在新店鎮中心學校等集中安置點。

記者了解到,城東湖蓄洪區,是霍邱的三大行蓄洪區之一,面積378平方公裡,蓄洪量15.9億立方米,涉及耕地21萬畝。體量遠超姜唐湖行蓄洪區。

該縣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7月20號開始,縣裡就開始轉移安置湖區低窪地區的3600余名群眾。目前,轉移工作全部完成。“現在,城東湖蓄洪區已處於待命狀態,隨時能夠為淮河蓄洪,保淮河安瀾。”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在抗洪一線,上百萬霍邱人以“用一備一”保淮河的大愛,無私奉獻。他們的精神值得敬佩。這種精神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與當地黨委政府“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7月24日,記者在姜唐湖行蓄洪區看到,盡管高高的庄台能夠抵御洪水,但考慮到百姓安全和生活質量,霍邱縣臨淮崗鄉正組織住在庄台上的群眾轉移。鄉、村干部們不懼繁瑣,耐心勸說。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耕牛等大型牲畜,也在轉移之列。“人民群眾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但有時,耕牛等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牛過來了,人也就跟著過來了。”現場,當地黨委一位負責人說。

話糙理不糙。這是真正的“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陳浩 苗子健 陳若天)

點擊查看專題

分享到: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