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在安徽合肥上演的“火鍋之約”讓廣大網友見証了馬雲的有諾必踐,也讓全網一起感受了大美安徽的好客風范。
火鍋之約后,馬雲並沒有立即返程,而是踏上“好山好水好風景”的徽文化之旅,而他的第一站選擇了合肥市肥西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5A級景區三河古鎮。
有“淮軍故裡、花木之鄉、巢湖明珠、經濟強縣”之美譽的肥西縣是安徽省經濟第一強縣,全國百強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曾經客居於此,涌現了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代表的一大批淮軍名將。
肥西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古鎮三河歷史悠久、古圩堡群獨具江淮建筑風貌,古民居、古村落更是燦若星河。肥西縣充分挖掘“四古”資源,打造江淮“古文化”名縣,一場別具特色的文化“古”旅正在徐徐展開。
古鎮三河:依村而生 人景共融
三河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吳楚相爭的“鵲岸之戰”、太平天國時期的“三河大捷”均發生於此。悠久的歷史淵源,厚重的文化底蘊,使三河鎮內遺存著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城牆、古廟宇、古炮台、古茶樓的“八古”景觀。三河歷來是商賈雲集、車船輻輳,素有 “小南京”、“小上海”和“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譽。
三河古鎮因水得鎮,沿河成街,臨水建房,小橋流水人家,街巷及老舊建筑基本形成於清中晚期至民國,具有鮮明的江淮地區水鄉地域風格。如果說水是三河之本,古建筑群則是三河文化傳承之精髓。狹窄街巷青石鋪就,灰磚青瓦的房屋簡潔實用、精巧的院落功能齊全,所有的建筑風格都傳遞出水鄉人務實、精明的生活理念。三河自古河流交錯水路交通發達,是繁榮的商品集散地,古城區內現存老舊建筑186處。
在三河古鎮,商鋪鱗次櫛比,景區的原住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做米餃、米酒、三河羽扇等手工藝品,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小辭店》發源與此。
走進古鎮,觀賞的是風景,感受的卻是歷史和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漫步三河古鎮,可以感受到古鎮居民的煙火人生。
和國內其他的古鎮相比,三河古鎮景區生活著二萬多原居民,人景共生的和諧景象被演繹的淋漓盡致。“誠信立世”的古老信念被一代代三河人傳承著。每年六月,古鎮上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宣誓儀式,大大小小的商鋪都要參加。“誠信經營,公平交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誓言回蕩在古鎮的街道上。
古圩堡群:靈秀大氣完美結合的建筑風格
在中國近代史上,一支以江淮子弟為骨干的軍事政治力量,深刻地影響了清末民初數十年間的國祚命運,這支勁旅就是晚清名臣李鴻章創立的淮軍。地處江淮之間的合肥市肥西縣,號稱“淮軍故裡”,據不完全統計,肥西地區參加淮軍有數千人,文官知縣以上,武職“參將”以上的淮軍將領就有80多人,“提督銜”以上達30多人,劉銘傳、張樹聲、劉秉璋、潘鼎新等人更是官至封疆大吏。
這些淮軍將領功成名就之后,紛紛在家鄉興土木、建庄園、購田地、置產業。由此,肥西各地建成了眾多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新興地主庄園,從而形成江淮之間獨特的淮軍圩堡群。
圩堡建筑有著鮮明的皖中建筑風格,是從民居到城市建筑的過渡形式,由於圩堡主人多為軍事將領,在特定的歷史動亂時期,防御功能更加完善,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唯一性。
肥西圩堡群特點是外壕溝,內圍牆,以水圩居多,四面環水,壕溝深塹,建筑布局呈現一心多圓特征,即以中間軸線建筑為中心,四周有內圍牆,內壕溝,外圍牆,外壕溝等建筑設施。圍牆厚50公分,可防輕武器火力,內置射擊孔。拐角處有更樓、碉樓,即可瞭望,又能射擊,防御措施不可捍動。圩內建筑錯落有致,建筑規格根據居住人員身份,一望明了。會客廳堂、生活居室、辦公書房、賞鳥花園、作坊倉庫、園丁仆人居所,一應俱全,初步具備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
此外,圩內淮軍將領們數載的修筑和擴建,逐步造就了肥西大大小小的圩堡建筑130多座,形成了中國規模最大、最集中的淮軍將領圩堡建筑群。
在四大圩堡中,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居劉老圩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圩子。盛夏的劉老圩幽靜閑適,新建的劉老圩,劉銘傳命名為“大潛山房”。故居內現仍有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雖經百年滄桑,至今高大挺拔,為合肥地區廣玉蘭第一樹。據說,廣玉蘭是慈禧太后賜給淮軍的,合肥淮區著名將領宅內多有此樹,成為一段時期合肥地區名門望族的身份象征,現成為合肥市樹。
在劉銘傳故居,被人津津樂道除了神奇的圩堡建筑,更少不了在西北角大堰中間遠離塵囂的“讀書島”。讀書島為人工堆積的島,劉銘傳延請名師為子孫授業施教,因而被賦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一處庭院,因了讀書的聲音而具雋永之味。
如今,來到故居,倚牆憑水眺望“讀書島”,叢樹中學堂婆娑舊影,猶有書聲余味。“讀書島”仿若劉家棄武習文的家規,為后世子孫鋪就了“學而優則仕”的文脈。
山口古村:打造中國首個古集文化旅游村
一條人文薈萃的老街是舊日時光裡難舍的記憶,它都以獨有的精神屹立在那裡。國家級4A級風景區南麓,山口村被譽為“紫蓬山南大門”。距離市區20公裡,交通便利,歷史悠久,是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山口村全村4.1平方千米。其名稱起源於明末,是一個距今四百余年的古村落。山口老街始於明末,盛於晚清,老街長兩百余米,東西走向,熱鬧繁華,南來北往高人香客不絕,大小商埠、醫館、學堂、茶樓、飯庄、戲院、照相館、油場、槽坊、窯廠、染坊、鐵匠鋪、篾匠鋪、豆腐坊等各種行業應有盡有,故有“小金斗” 之稱。
為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復興百年古集市,肥西縣謀劃在山口老街原有規模基礎上,復原具有特殊人文景觀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觀。通過美化老街及其村庄環境,深入挖掘圩堡老街百年歷史文化特色底蘊,逐步形成文化休閑、旅游居住及公共服務有機結合的江淮文化風貌區,從而打造設施完善、風格迥異,具有山水依托、鄉土記憶的圩堡古集文化旅游村。
“在山口村的發展上,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做到既把鄉村治理好,又把鄉村發展好。”肥西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山口村作為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坐擁百年圩堡老街,肥西將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通過文化溯源,復原山口村文化盛景,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化古村。
古民居:文化家園的歸一與守望
中華文明最源遠綿長文化在燦若星河的古民居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肥西縣人杰地靈,近現代更是英才輩出,也留下了大量名人舊居、故居、遺蹤,如三河大戰風雲館(陳玉成三河大捷指揮部)在三河百姓中婦孺皆知,李府糧倉、孫立人故居、楊振寧舊居、鶴廬等。這些有著豐厚文化與歷史信息的古建筑就是一筆寶貴的旅游資源。
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重新修葺的楊振寧舊居,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構的明清風格宅院,循兩級石階而上,抬眼便可望見門楣上的“楊振寧舊居”字樣,木門格扇,鏤刻雕花,頗具古朴意境,踏進門來,三進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鋪展開來,從前廳透過玄關扇門,一眼就能穿過中廳直到后院后廳。前廳右側,一幀楊振寧博士巨幅照片佔去半個牆面。
穿過天井就是中廳,偌大的廳堂內,自左而右陳列著一整片實物資料,從少年求學、青年獲獎,到留學授教、回歸故裡,詳盡記錄楊振寧大半生奮斗歷程。從古鎮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諾貝爾領獎台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記載的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偉人拼搏奮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個海外游子風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
在豐樂鎮董家灣,董氏祠堂遠近聞名。董氏祠堂是合肥地區保存最早的磚木結構建筑之一,在江淮地區具有代表性。建筑風格古朴典雅,造型獨特,是清代時期皖中地區宗族祠堂建筑的縮影。
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家文介紹,董氏宗祠始建於康熙二十八年,是目前合肥地區現存的最早的磚木結構建筑之一。乾隆年間進行了維修,光續年間又進行了重建與維修,后改建學校用。1986年被肥西縣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8月肥西縣又投入資金對董氏宗祠正房大廳10間房屋進行恢復、維修,基本再現了董氏宗祠獨特的建造風格。
“古文化是歷史的積澱,肥西縣將立足四古文化,堅持保護與挖掘文化相結合,留住傳統古建筑的文化之根,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文化鄉愁。”李家文說道。(楊賽君 張俊 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