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工程開發建設的江淮運河航道裡程總長354.9公裡,是全國內河航道“四縱四橫兩網”布局規劃中“縱二組成部分,其中Ⅱ級航道185.9公裡、Ⅲ級航道169公裡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
江淮運河的通航使得安徽境內形成了兩橫一縱“工”字形航道水運網,皖北、淮河中上游地區入長江路徑可縮短200公裡以上,巢湖到長江中上游地區水運距離可縮短150公裡。
10月17日上午,在剛通航不久的引江濟淮工程江淮運河樅陽船閘,隨著船閘大門開啟,數條運輸貨船從中緩緩駛出。
隨著一個月前引江濟淮工程樅陽小港及菜子湖線航道開始試運行,連通長江與淮河的江淮運河已全線貫通。菜子湖線航道等級為Ⅲ級,巢湖側為上游,長江側為下游,設計船舶噸級為1000噸級,兼顧2000噸級船舶。
安慶港是安徽省境內長江北岸的深水良港,也是八百裡皖江上游“第一港”,但體量偏小,導致貨物吞吐量在沿江港口中居后。隨著江淮運河通航,港口的發展迎來了重要機遇。
站在安慶港長風作業區,碼頭外的水上運輸航線十分繁忙。這裡距離江淮運河樅陽段入口隻有約15公裡,是距離江淮運河出口最近的過駁型碼頭,常年維護水深6米,可停靠萬噸級船舶,具有顯著的航道優勢和區位優勢。
江城蕪湖依江而興,長江黃金水道與蕪申運河、合裕線航道在此交匯,構成了蕪湖“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網,也造就了溝通中西部、連接長三角地區的航運樞紐。
隨著江淮運河航線開通,長江淮河實現了“歷史性牽手”,讓不臨江、不靠海的淮河拉近了與長江的距離。如此一來,來自淮河的各類貨物,沿運河而下,在蕪湖便可實現通江達海,有效地幫助腹地企業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提高了航運時效,助力皖北振興、豫貨出海。
引江濟淮東淝河船閘位於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東淝河與淮河交匯處,包含已通航的復線船閘和正在建設的一線船閘改造工程。
這裡是江淮運河的“北大門”,也是船隻從長江進入淮河的最后一道閘,經過長途跋涉的長江水,在這裡匯入淮河。
引江濟淮工程貫通后,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順利在安徽境內完成“牽手”,江淮運河成為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改變安徽省航道水運網由“二”字至“工”字的千年布局,成功推進皖豫及沿江城市經濟交流。
派河港是合肥市內河主要港口,展開江淮運河航運圖,派河港正處於引江濟淮工程中心段,北銜淮河水系可達皖北、豫東地區,南接巢湖入口,通過合裕線航道實現通江達海。
江淮運河在安徽境內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繼京杭大運河后全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是連通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的水運大動脈。
隨著運河的通航,淮河中上游與長江中下游航道自此貫通,地區水運距離大幅縮短。站在阜陽颍州港內,這裡航道年平均水深6米,常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江淮運河通航后,從這裡出發入江的裡程被大幅縮短,中原地區與長江上游地區物流成本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