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郊区:党建引领 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兴,则国家稳。在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创新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模样——矛盾纠纷少了,村民笑脸多了;办事流程简了,服务效率高了;参与热情涨了,乡村活力足了……近年来,该镇通过健全治理机制、建强共建共治体系、推行积分管理、创新便民服务路径,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持续涌动。
筑牢治理根基,制度先行是关键。
陈瑶湖镇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村规民约”,严格落实“议事协商”“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实现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全公开,让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该镇推深做实“礼法和悦”基层治理品牌,深化运用“八心”调解工作方法,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余件,着力构建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同时,网格包联走访制度的建立,让干部脚步走进群众家门,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30余件;村民事务代办制度的完善,则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就近办”服务,把便利送到群众身边。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
陈瑶湖镇强化领导核心作用,构建起“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党建网络,将全镇1.3万余户居民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分的150个网格实现“多网合一”全覆盖。网格员队伍组建坚持“精干高效、多元参与”原则,从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乡村振兴专干中选拔骨干,同时吸纳“五老”人员加入,形成以党员为主体、多方协同的驻村“网格专员”队伍。白云村的蜕变正是这一共建共治模式的生动写照,该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森林村庄”等称号。
如何让群众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陈瑶湖镇在实践中找到了积分制管理这把“钥匙”。
在普济、白云两村试点推行的积分制管理,以户为单位,围绕学习教育、服务管理、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公益服务等5大领域细化61项积分清单,将村民日常行为量化为具体分值。该镇整合资源建立积分超市,设置20余项基础性及临时性奖励项目,按照“多劳多得、积分即奖励”原则制定兑换制度,创新实行“点单式”兑换,积分及监督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确保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以前觉得做这些是义务,现在有了积分,干劲儿更足了!”在普济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村民周大姐用15分兑换了一把雨伞和一瓶洗洁精,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积分制带来的参与热情。
服务群众,既要“面对面”,也要“键对键”。
陈瑶湖镇以“班时在岗、班后在线”的形式,实现24小时为民服务不打烊。线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红色基因被充分激活,由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志愿”服务队,以“固定+流动”的工作模式,让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和落实;线上,15个联系服务群众的微信网格群架起“连心桥”,“群众点单、村组派单、网格员接单”的服务模式,让医疗代办、电费代缴、物资代购等便民服务触手可及。今年以来,针对“一老一小一残”等特殊人群开展的“敲门行动”,已精准解决难题40余件,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郊区陈瑶湖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完善治理机制,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优化便民服务路径,探索乡村治理新方法,让“一池春水”更充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陈磊 刘美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