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城有诗书气自华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2025年08月08日08:3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但凡有空,就会来到书房,点上一杯咖啡,挑上一本图书,一待就是半天。逛书房,充盈自己,放松心情。”对于90后老师陈文靖来说,到城市书房打卡,已经成了她工作之余的生活习惯。

2021年,安徽省芜湖市积极回应广大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热切期盼,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芜湖书房”建设。

自首家“芜湖书房”峨山书舍开办以来,城市书房在芜湖悄然兴起,从繁华商圈到滨江景点,从市井小巷到葱郁公园,都能找到一片安静而惬意的阅读空间。

如今,56座城市书房串起了芜湖的阅读文化圈,不仅让市民乐享“书式”生活,也让城市书香四溢。

暑期,孩子们在城市书房避暑“充电”两不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暑期,孩子们在城市书房避暑“充电”两不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建成——

已接待读者超1500万人次

下午2点,位于芜湖十里江湾的江湾书院里随处可见读者,或站、或坐,沉浸在图书的世界里,拐角处,还有戴着耳机正在埋头复习的备考生。

设计新颖的江湾书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设计新颖的江湾书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身为江湾书院店长的徐婷婷对书房的布局如数家珍:“这里闹中取静,镂空的玻璃设计,平添了几分时尚。依窗而坐,就能将滨江的片片绿意尽收眼底,坐这里看书别有一番意境,多出了一份仪式感。”

除了提供阅读空间,书房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亲子、阅读、市集、科普活动,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不光市民喜欢过来,暑假里书房也成了很多学生的首选地。”徐婷婷表示,年龄不同,工作不同,但大家有着共同爱好——与书为友。

让书香浸润城市,让城市弥漫书香。

在鸠江区,赤铸书院隐匿在公园内;在弋江区,花津书苑坐落于小区里;在镜湖区,滨江书苑布点在广场上……

如今,和江湾书院一样,一批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城市书房正成为芜湖的文化地标,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截至目前,芜湖城市书房落地所有县(市、区),有效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半径和可达性,总藏书量超100万册,成为建设“书香芜湖”的有生力量。

在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看来,有别于传统图书馆,城市书房更注重品质的提升和内涵的延展,为的是吸引更多人能够走进来、坐下来、读起来。

在推进城市书房建设过程中,芜湖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支持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知名书店等经营主体,出场地、出资源、出服务,广泛汇聚书房建设的群智群力。

近年来,利用公园配套用房、社区空闲物业、企业闲置场馆改建而成的城市书房相继投入使用,不仅成为热门打卡地,也唤醒了很多“老芜湖”的城市记忆。截至今年7月,芜湖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超1500万人次。

管好——

让“书卷气”融入“烟火气”

不仅在城市,在芜湖乡村,也有集颜值和内在于一身的书房。

炎炎夏日,高温难耐。位于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的“自闲书社”,因为清凉幽静的环境,成为不少村民和学生避暑“充电”的新选择。

芜湖市首家乡村书房“自闲书社”。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芜湖市首家乡村书房“自闲书社”。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这里是曾经的老村小,经过改建,成了村里极具辨识度的乡村书房。踩着旋转楼梯登上书房露台,给足了视觉观感,也为读者营造出“临山间、于树下”的阅读体验。

“自闲书社是芜湖市首家乡村书房。”南陵县图书馆馆长周飞舟告诉记者,把书房建在村里,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看来,乡村书房将自然风光和淳朴人文相结合,不论想陶冶身心还是学习农技,都能找到一本合适的书籍。

入口处,“南陵县图书馆自闲书社分馆”的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把书房的建设管理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整体策划,系统推进,自闲书社就是分馆之一。”芜湖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婧说。

乐享“书式”时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乐享“书式”时光。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21年,芜湖市按照“统一名称标识、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图书调配、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考核评估”的原则,陆续建起城市书房,既有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也有静谧文艺的“书卷气”,“下楼读书”正悄然改写着芜湖的文化肌理。

一座书房,温润一座城。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每家书房均配有“业务管理大数据系统”,王婧将之比喻成“书房大脑”:“不仅每天进出人数流量、图书借阅情况一目了然,还能实时发布活动预告、热门图书推荐以及借阅图书排行榜。”

为充分发挥城市书房的文化载体作用,各家书房还通过智能化、主题化、特色化、趣味化的创新,拓展书房功能,延展服务链条。

王婧告诉记者,步入任何一座城市书房,读者仅凭电子社保卡即可完成图书借阅和归还,且所有书籍与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实现“无缝对接”,支持“通借通还”,让阅读服务打破时空界限。

用活——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

建得成、管得好,更要用得活。

城市书房是打造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文化保障。

近年来,芜湖市通过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多元化建管模式,鼓励、引导更多“爱书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城市书房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做到全民参与。

闹中取静的赤铸书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闹中取静的赤铸书院。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在芜湖古城,古朴与现代结合的占川书局给了白领下班后新的去处;在雕塑公园,书架上的漫画绘本让孩子们找到了暑期乐趣;在商场街角,专用设备帮助视障读者感受“书香”畅享阅读……

“城市书房起到的是影响人、聚拢人的作用。”陈修正说,是书房,但又不唯书房,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文化活动的“共享舞台”。

结合各自特色,芜湖市还采取“书房+产业”“书房+餐饮”“书房+展演”“书房+体育”等运营理念,丰富书房的服务模式,在不断提升书房影响力、吸引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书房的“自我造血”能力——今年4月,芜湖城市书房咖啡月活动接连开展了促消费、促环保以及图书漂流等子活动,通过书香与咖香共舞,解锁了不少消费新玩法,一个月的时间里,带动线下咖啡、茶饮、烘焙等销售额突破30万元。

“咖啡月”活动只是用活城市书房的一个小切片。

葵月书房采取会员制,推出“葵月中文读书会”服务;悦享书吧改造体育功能室,引进专业机构入驻;马饮书房则设置了中医四诊机器人,提供“望闻问切”体验……

除此之外,芜湖城市书房还经常性举办艺术展演、文化沙龙、爱心义卖、名家讲堂。4年多来,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激活了全民阅读的“一池春水”。

在陈修正看来,城市书房盘活了资源,让文化在循环中流转;串起了邻里,让阅读成为文化仪式;涵养了气质,让城市文明风貌更加多彩。

书房的灯,城市的光。

“小小书房,犹如城市灯塔。可以是‘充电站’,可以是‘乡愁馆’,也可以是‘会客厅’。”陈修正表示,眼下正着力打造“一房一品”,如戏曲书房、诗词书房、铁画书房,要在助推全民阅读的同时,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人民城市建设。

(责编:关飞、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