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城市,这个县以“地产人城”协同发展给出了新答卷

城市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质量的系统工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对于县域城市而言,如何破解资源分散、要素联动不足的难题,成为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课题。歙县,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皖南古城,正以“地、产、人、城”四维协同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别具一格的发展新答卷,为县域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样本。
以“地”为基:规划引领激活空间价值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更是资源要素的核心载体。歙县坐拥新安江生态画廊,怀抱千年古城肌理,在“寸土寸金”的发展空间中,通过规划引领、集约利用、价值挖掘,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发展潜能。
全域规划绘就发展蓝图。“规划先行”是歙县破解空间难题的首要原则。该县坚持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城市建设“多规合一”,构建起全域协同的规划体系。《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过审批后,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全面完成,清晰划定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心城区风貌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守护古城文脉与山水格局;《纸基功能材料产业规划》《富堨工业片区转型升级规划》等产业蓝图,让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精准适配。在此基础上,歙县创新性擘画“一城一乡一区一江”四大空间载体:“一城”推动古城与新城双核联动,“一乡”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样板,“一区”建设现代产业集聚高地,“一江”培育新安江经济活力带。“四轮驱动”的空间格局,让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在规划层面实现了有机衔接。
集约利用破解用地瓶颈。“既要开源拓空间,更要节流提效益”,这是歙县土地管理的核心思路。通过划定“三区三线”,全县新增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2024年以来获批建设用地2405亩,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在耕地保护上,该县全力做好占补平衡,确保“良田粮用”。针对存量土地,歙县掀起“低效用地革命”,制定低效用地处置滚动清单,由县领导牵头定期调度,2024年以来通过腾笼换鸟、收储收购、司法拍卖等方式处置低效闲置用地19宗656亩。工业用地实行“弹性出让”机制,按20年、30年、50年不同年限供地,已出让10宗208亩,让企业轻装上阵。“亩均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让土地效益显著提升,2024年度参评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粗放扩张的“老路径”彻底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新轨道”。
价值转化释放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歙县有了具体实践路径。作为第六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该县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建成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资产资源数据库,资产总额达67亿元。搭建“两山”转化交易平台,通过要素资源库和“一张图”系统,将零散闲置的生态资源整合收储、流转交易,全程区块链监管实现“透明化、不见面”交易。歙县林业资源的“碳汇文章”尤为亮眼,创新组建林业生态发展公司,探索“储备林+”多元模式,成功开发2023年全国CCER碳汇交易重启后全省首个可全国挂牌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让山林变成“绿色银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承包地延包试点、农业“大收储+大托管”等举措全面铺开,土地资源正从“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让群众共享生态与发展双重红利。
以“产”为脉:三产融合点燃发展引擎
产业是城市的“心脏”,唯有产业兴旺,城市发展才有不竭动能。歙县立足资源禀赋构建“281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服务业提质,让产业引擎持续轰鸣。
精准布局锚定产业方向。“产业选择必须与城市特质相匹配”,这是歙县推进产业发展的清醒认知。依托“城乡区江”战略支撑,该县构建起“281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2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3个优势产业,培育绿色食品、徽派古建、数字创意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提档升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5个现代服务业。在此基础上,歙县聚焦精密机械零部件、绿色功能性饮品、行知研学3个细分赛道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新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三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升至79.7%,产业结构更优、韧性更强。
平台支撑筑牢发展基石。“好产业需要好平台承载”,歙县着力打造多层次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一区四园”提质增效:城东园区实施“北扩西进”,处置低效用地300亩、新增用地200亩,为产城融合腾空间;城西园区整合环氧、聚酯树脂产业,推动精细化工集聚;富堨园区高标准规划,推动“一个起步区+三个产业园”落地成势;北岸园区聚焦绿色食品加工,吸引茶菊饮品、徽式预制菜企业入园,优化整合现有矿产资源加工企业。三大国企平台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徽投集团主导城乡建设与资产运营,开投集团深耕开发区管理,农文旅集团盘活农文旅资源,三家国企资产总额达280亿元,营收增长20.1%。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发力,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智能装备制造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167名,13家企业认定为智能工厂,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动力”。
三产融合激活发展势能。农业“接二连三”提质增效。歙县聚焦猪鱼茶菊果全产业链,积极构建“5321”农业新格局,创新的“大收储+大托管”模式新增集约化经营5515亩,皖南花猪生态养殖园、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设,鳜鱼养殖中试基地孵化80万尾苗种。“歙茶”集体商标品牌价值达32.67亿元,茶业年综合产值75亿元;“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整合259类产品,三潭枇杷饮等爆品上半年销售额2500万元,同比增长2倍。工业“集群发展”动能强劲。以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为主导,推动产业升级与集群培育。20个技改项目开工建设,“零地技改”“机器换人”成为企业自觉行动,冠瑞工业、鑫联精工等企业跻身智能工厂行列。产业基金体系持续完善,4支基金规模超35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文旅“深度融合”焕发活力。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新安江山水画廊马拉松等40余场活动点燃消费热情,徽州鱼灯跃升为现象级IP,全网曝光量超40亿次,入选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带动非遗体验热潮。“徽州府有喜”“博物馆奇妙夜”等沉浸式业态亮相,上半年接待游客933.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64%,旅游总花费84.46亿,同比增长16.03%,过夜登记游客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40.4%,文旅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以“人”为本:全链服务汇聚人居活力
人是城市的核心,人口的集聚与活力的提升,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标尺。歙县从政策引才、环境留才、文化聚才入手,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歙县、扎根歙县。
政策发力引才入歙。“要让人想来,更要让人留下”,歙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生育保障上,2025年发放二孩补贴114.6万元、三孩补贴17.8万元,投入20.48万元支持托育机构,新增“安心托幼”托位20个,让生育更有底气。就业服务上,创新“五级体系”工作机制,动态监测经济与就业关联,城镇新增就业1616人、同比增长15.6%。智能化岗位推荐超7000次,210余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6000人次。“云端”办理创业担保贷款1.19亿元,扶持创业者290余人;新增省级创业领军人才2人,获省级支持资金50万元。“新徽商回归工程”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13.25亿元,实现人才与资本的双向奔赴。
环境提质留人安歙。“城市宜居度,就是最大吸引力”,歙县持续升级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新建学校新增学位2000个,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实现“一乡镇一公办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4.97%,成功通过教育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验收。歙县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节节攀升。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与慢性病“两病一体化”管理,县医院与浙大二院深化合作并成功创建三级医院。“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逐步成型,让老人安享晚年。智慧停车系统新增停车位3800个,“微改造、精提升”完成30个项目点,紫阳公园等15个城市“徽客厅”建成开放,老城有了新颜值,生活有了新品质。
文化铸魂聚人兴歙。“文化认同感,是最深沉的归属感”,歙县深挖徽州文化底蕴,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徽州府衙复原、古城墙修复、斗山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相继完成,徽州历史博物馆、西街壹号文化产业园成为活化利用典范。全国唯二的未定级文物保护项目深入实施,渔梁街区即将涅槃重生。博物馆文创店、仁和楼剪纸馆、非遗展示馆串起文化体验线,“歙县鱼灯”“锦小鲤”等百余种文创产品走俏市场。安徽省首个非遗夜市—“徽州古城非遗夜市”热闹开市,让“地摊经济”充满文化味。文化赋能下,古城不再是静态的“博物馆”,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空间。
以“城”为器:功能升级塑造宜居样板
城市是要素集聚的平台,歙县以“三城一区”空间布局为纲,推动规划、管理、运营全方位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样板。
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让城市生长有章法。构建“三城一区”总体布局:徽州古城聚焦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老城片区强化生活服务与消费升级,富丰新城培育现代服务业与人口导入,经济开发区主攻产业制造与创新转化。古城“瘦身健体”成效显著,教育、医疗等功能有序外迁,渔梁街区45户公房腾退激活“沉睡资产”;老城迭代更新稳步推进,智慧停车、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让生活更便利,3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筑牢安全屏障;新城“西进战略”加速落地,“一核、一带、三轴、八片”布局拉开框架,创业新城、智慧新城雏形初显。
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让城市管理更智慧。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治理现代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与黄山“E治理”平台互联互通,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4万件,荣获2024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整合水利、气象等数据,发布预警339条次,构建“预警—研判—处置—复盘”全链条机制。“党建+基层微网格”全覆盖,77个城市社区网格、1964个农村微网格织密治理网络,66个小区网格党支部、1900个微网格党小组、2041名网格员扎根一线,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治理效能直达“神经末梢”。
精细运营释放城市价值,让城市资源活起来。创新城市运营模式,完成工程弃渣、公共停车场与充电桩经营权、水库水面经营权等国有资源出让,有力支撑全县财政收支稳定,实现效益最大化。县属国企统筹城区环卫保洁与绿化养护,打破“各管一段”壁垒,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乐享歙县”平台整合景区、住宿、餐饮、停车、缴费等功能,成为一站式智慧生活服务入口,让城市运营更高效、群众生活更便捷。
从千年古城到现代新城,歙县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地产人城”各要素的协同共生。以土地集约利用筑牢根基,以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动能,以人口集聚活力凝聚合力,以城市功能升级承载未来,这份“歙县答卷”,也为更多县域城市探索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唯有坚持系统思维、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王奇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