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一个月内6名幼儿误服药物送医 安徽省儿童医院专家紧急提醒

2025年07月14日16:5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短短一个月内,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肾脏科就收治了6例因误服药物住院的儿童。其中5例年龄在1—4岁之间,误服了安眠药、蚊香液、灭鼠药,或超量服用了易坦静及退热药,引起嗜睡、呕吐、舌麻、头晕、腹痛、心跳加快等中毒症状。还有1例7岁患儿因应用含山豆根的中药偏方治疗鼻炎,出现头晕、昏睡,导致中毒性脑病,紧急行血液灌流(快速清除体内毒物)等对症治疗后,中毒症状消失。所幸所有患儿都得到了及时救治,未产生严重后果。

夏季是儿童急性药物中毒的高发期,1—6岁儿童尤为常见。由于儿童居家时间延长、家长看护疏忽以及药物存放不当等因素,每年暑期都会发生儿童误服药物事件。这些事件轻则导致儿童不适,重则危及生命,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预防儿童药物中毒,家长责任重大,该院儿童肾脏科主任邓芳提醒,应从以下6个方面履行好监护职责,为孩子构筑牢固的用药安全防线。

药品存放:高处上锁,物理隔离最可靠。这是预防儿童药物中毒的第一道屏障。药品应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理想位置是高处且上锁的橱柜。具体措施包括:使用专用药箱并上锁;避免将药品放在床头柜、茶几、电视机上等儿童易接触的位置;切勿将药品与食品混放,以防儿童混淆。

分类存放:成人儿童药分开,定期清理是关键。成人药与儿童药务必分开存放,药品最好保留原包装,清晰的标签有助于识别药物种类和有效期,应定期检查药品,及时清理过期或不再需要的药物。

正确喂药:勿称“糖果”,说明用途严控量。家长给孩子喂药时,不应将药物描述为“糖果”或“好吃的”,而应用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解释药物的真实用途。避免让孩子独自服药,喂药前务必严格核对剂量。

避免模仿:别在孩子面前服药。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服药,因为儿童天生喜欢模仿成人行为。1—6岁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用嘴探索世界,且缺乏危险意识,看到家长吃药后易产生模仿冲动。

安全教育:从小建立药品安全意识。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教导他们关于药品安全的知识。

特殊监护:聚会假日更要严防。在家庭聚会、节假日或家长忙碌时,尤其要提高警惕,确保儿童不会接触到药物。

通过建立科学的家庭药品管理制度、采取正确的儿童教育方式以及提高自身安全用药意识,绝大多数药物中毒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紧急处理:发现患儿误服药物后,家长切勿惊慌,应立即清除口腔内残留药物,并务必保存好药物、药瓶、说明书等证据。无论孩子当时有无症状,都应立即就医(许多药物中毒症状不会立即显现,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切勿拖延。

邓芳表示,安徽省儿童医院在血液净化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积累。自2007年开展首例血液净化以来,技术持续发展。每年为数百例患儿实施血液净化治疗,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种意外中毒(农药、药物、蜂蜇、蛇咬等)、重症感染、多脏器衰竭等危重患儿。血透中心全体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为广大患儿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徐媛 杨简)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