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无为昆山镇:十年磨一剑的“老茶人”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2025年07月14日16:0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沸水滚滚、杯盏轻响。

记者见到钱扬来时,简单寒暄,还未来得及打开话匣子,他就自顾自地泡起了茶。一顿操作后,只见水中的叶片缓缓舒展,起伏之间,渐渐有了汤色。轻抿一口,茶香于舌尖氲开,爽厚甘洌。

现如今,但凡来了客人,亲手沏茶成了钱扬来的见面礼,这也是他多年来种茶的待客之道。

11年前,钱扬来是无为城里从事羽毛羽绒加工的大户,因为一腔热情,让他来到偏远的昆山镇三公村,一切从“零”开始,决定开山种茶。

至今说起这段经历,钱扬来总是戏谑道,“我是半路转行,半道出家。”

在接触茶叶之前,钱扬来在羽毛羽绒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49岁的时候,年近半百的他开始流转山场,改行种茶,“如果不是看中了三公村的风景和环境,或许会继续经营自己的羽绒生意。”

钱扬来开荒种植的高山茶园。无为市委宣传部供图

钱扬来开荒种植的高山茶园。无为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4年,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钱扬来一口气流转了1700亩山场,创办了安徽省绿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当年流转、当年开荒、当年种植,他带着村民们将荒山改造成白茶园,三四年种下来,曾经的千亩荒山,现已成茶海一片。

“头一次看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心里就有了谱。”钱扬来说,从长远来看,高海拔、温差大、多云雾的小气候,绝对是发展高山茶的风水宝地。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精准。如今,当地茶旅融合焕生机,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正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采茶、体验制茶工艺,感受茶文化的魅力。15道制作工序,道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喝起来才有味。”钱扬来说,茶旅融合不仅为游客带来新体验,也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三公村地处三公山的核心景区,山高坡陡、土地零散。过去,山间杂草丛生,生态脆弱和产业匮乏相互交织。用钱扬来的话说,“硬是在嶙峋乱石中开山种茶,起初连路都没有,但乱石出好茶。”

今年4月26日,采茶季一结束,茶园就进入休整管护阶段。虽然采摘周期不长,但干茶产量达到了1.3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

钱扬来在安徽斗茶会上捧回来的金奖。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钱扬来在安徽斗茶会上捧回来的金奖。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山上茶园、山下茶厂。

早在和茶叶打交道之初,钱扬来就深谙,种茶需要情怀,更需要恒心和决心。在他看来,“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说的就是十年磨一剑的道理。

去年安徽省首届斗茶会上,钱扬来带着自有品牌“石婆洼白茶”前去参赛,一举夺魁。今年的斗茶会上,他又捧回特别金奖。11年时间,“石婆洼白茶”从籍籍无名变成了昆山镇的“金名片”。

“斗茶会好比神仙打架。”钱扬来形象比喻道,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连续获奖,也提振了自己种茶的信心,“来年争取当‘茶王’。”

眼下,正值暑期,钱扬来在茶厂开办的夏令营就要开班,他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旅游就在茶园里,茶园就在旅游区。

“茶叶已成为撬动三公村乡村振兴的‘绿色杠杆’。”钱扬来细数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高山茶园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更可喜的是,茶产业聚拢了人气,增添了活力。”

如今,在三公村,满山翠叶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持续释放着助农增收的强劲动能。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