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杜集:创新推动“建管用育融”一体化 全面拓展文明实践新格局

近年来,淮北市杜集区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工作目标,着眼“建管用育融”一体化发展,整合多方资源,挖掘亮点特色,拓展实践路径,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
“建”强阵地,实现阵地建设全域化
整合辖区资源全面建。着眼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整合开放式党校、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规范建设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目前,8个实践所站获评市星级文明实践示范阵地。
打造功能服务升级版。建成3000㎡的杜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有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等4个功能室,根据实践活动需要,统筹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实现“一个中心、多种功能、共享共用”。
融合地域文化主要素。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中,有效将“孝”“善”“和”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杜集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承杜集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地域自信。
“管”有规范,推动实践活动便民化
规范阵地运行。安排专人负责区中心、镇(街道)所两级日常管理,实行活动计划月公示制度,五类功能室在工作日内,面向群众免费开放。创新开门询单、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五单法”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最大化满足群众需求,全力打造群众愿意去、经常去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文明实践综合体。
规范活动组织。统筹文明实践队伍、活动资源,组建理论宣讲、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教育服务、科技科普、健康医疗六大专业服务队,分别明确1个区级部门牵头负责和若干责任部门配合。每周策划1—2场专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不同群众需求,真正将“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切实提高服务质效。
规范积分管理。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任务和群众需求,以“劳动美”公益超市为平台,将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39项难点问题量化为积分指标,制订积分标准,规范兑换流程,建立兑换台账。指导积分超市精准化设置兑换商品、便利化提供兑现服务,确保积分兑换顺民意、接地气。
“用”出活力,突出服务内容精准化
创新活动形式。持续输送政策宣传、文化生活、公益助学等优质项目资源,吸引群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场、农家书屋等“做客”,采取“理论+文艺”“理论+阅读”等多种模式,策划大型活动200余场次,深受群众喜爱。
丰富活动内容。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共建新时代美好淮北”主题宣讲、“文明新风泽润城乡”等文明实践80余场。举办“童聚成长”关爱困境儿童暑期能力提升成长营、便民托管暑假辅导、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近百场。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国卫生、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文明生活等各类活动2000余场,服务对象10余万人。
突出活动特色。聚焦困境青少年儿童学习及成长环境受限等问题,采用“五育并举+心理辅导”的综合模式,打造“七彩周末”公益课堂特色文明实践项目,2024年“七彩周末”公益课堂入选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介。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组建“银辉”文明实践服务队、“红板凳议事会”和百姓说事亭,引导党员群众加入其中,以网格为基础、居民为主体,树新风易旧俗。
“育”好典型,做到品牌培育特色化
弘扬和谐礼让。以石台镇梧桐村群众无偿腾出自家宅基地,建成“三米巷”事例为典型,推动梧桐村“三米巷”精神融入道德评议范畴,拍摄《和美“三米巷”》短视频,打造“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建设家规廊、家谱墙。开展系列“微宣讲”和乡村文化展演等群众性宣教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走深走实。
选树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信用好榜样”评比推荐、“最美庭院”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评选、表扬宣传。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故事汇基层宣讲,创新策划锣鼓报喜送上门等活动,发挥德治润心塑行作用。目前,全区获评中国好人30人、安徽好人34人、淮北好人113人、杜集好人175人。
传承文化基因。大力推进武术、戏曲、腰鼓、书法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建设多功能武术教室,形成“一校一特色”格局。打造“非遗小院”,开设“非遗传承”公益课堂,在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增加汉式婚礼、国学成人礼等汉文化展示,举办“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
“融”合推进,推动文明实践多元化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通过创新实践形式、优化实践内容、提升实践质量,以“文明实践+”的形式,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打造新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建省级、市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对接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淮北理工学院等5支高校实践团队,打造大学生乡村实践基地2个。建立乡风文明积分兑换点4个,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和风苑”,有效推动文明新风建设。
办好新讲台。邀请劳模工匠、中国好人、英雄模范、“五老”人员进入宣讲队伍,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讲好理论、讲好历史、讲好文化、讲好成就。深入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新青年对话老党员”“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童心追随中国印,薪火相传永向党”等宣讲活动70余场次,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热情。
拓宽新形式。创建杜集区好人馆、科普宣传室、小朱庄战斗烈士陵园等思政实践教育基地18个,在清明节、七·一、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活动200余场。组织青少年走进法院、检察院,军营、警营,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等主题“行走的思政课”150余场次,引领青少年在情景式、浸入式、互动式教育实践中立志向、长本领。(赵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