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创新平台思维 打造“皖美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颍上县综合劳动实践基地依托县域丰富的文旅资源,创新平台思维,精心设计8大分馆和六大拓展功能区,多措并举,全力打造“皖美消费”新场景。基地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已累计接待研学团超过100批次,2万余人的研学团队。基地于2024年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25年获评阜阳市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颍上县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基地,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空间场景创新:打造多维沉浸式实践矩阵
该基地坐落于八里河镇原花博会园区,占地面积320亩,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突破传统研学基地单一功能定位,将文化体验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鲁班工坊、眼部健康体验馆、故事分享馆、陶艺手工馆、手工体验馆、应急科普馆、非遗体验馆、主场馆等八大分馆以“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为核心,如非遗体验馆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剪纸、陶艺等技艺,结合数字化展示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体能拓展区、户外舞台区、浑水摸鱼拓展区、农耕实践体验区、草船借箭拓展区、水上高尔夫拓展区等六大功能区则突出“劳动+趣味”特色,例如“草船借箭”拓展区则通过三国典故实景还原,让游客真实完成“借箭”体验,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浑水摸鱼”区结合皖北水乡特色,既能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体验到传统乡村生活的乐趣;又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锻炼体能、培养协作能力,形成“一馆一特色,一区一主题”的创新场景。
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实践课程
为了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吸引力,联合阜阳师范大学教育专家团队,围绕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红色教育等主题,开发设置了农耕种植、手工制作等劳动技能课程;非遗剪纸、陶艺拉坯等文化传承课程;科技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用结合”。例如在非遗体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剪纸、陶艺等传统手工艺品,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实现实践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在农耕实践课程中,学生能够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增强对农业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运营模式创新:“四位一体”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采用“教育+文化+旅游+实践”融合运营模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生态闭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高校负责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企业主导基地运营与市场推广,社会力量通过志愿者服务、研学合作等方式参与,为学生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同时,创新“研学+节庆”模式,结合颍上管仲文化节、民俗活动等节点推出主题研学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吸引力。
通过一系列举措,颍上县综合劳动实践基地进一步延伸文旅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李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