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合肥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创新“三好”工作法 织密特殊群体关爱民生网

2025年05月19日08:3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为进一步推进“窗帘之约”惠民工作落细落实,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以“三好”工作法为抓手,深入推进“窗帘之约”特殊群体关爱行动,通过机制保障、精准摸排、科技赋能三项举措,构建起“数据跑腿+人文关怀”的立体化服务网络,让高龄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

谋篇布局“机制好”,三级联动筑牢保障基石

“特殊群体关爱不是单一部门的事,需要构建全域协同的‘大民生’格局。”笔架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涂成杰表示,“街道第一时间召开专题部署会,压实5个社区责任,横向整合民政、卫健、应急等3个职能部门,建立‘街道统筹、社区负责、部门协同’三级工作体系,对照《‘窗帘之约’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一户一策服务标准和‘三色预警’响应机制。”

在责任分工上,笔架山街道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建立周调度机制,社区按照“网格长+楼栋长”双长协同,部门聚焦数据共享、资源调配等核心环节,形成“握指成拳”的工作模式。翠庭园社区网格员张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部门间数据联动联享,我们上门服务做到‘精准画像’,再也不用重复采集信息,居民配合度更高了。”

精准滴灌“摸排好”,数据跑路织密需求网络

为破解特殊群体“底数不清、需求不明”的治理痛点,街道创新“大数据+铁脚板”摸排机制。一方面接入民政救助、卫健健康、残联服务、网格管理4大数据库,通过智能比对筛选出高龄独居、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6类重点人群;另一方面开展为期15天的 “敲门行动”,组织120名网格员、“红色小管家”、党员志愿者逐户走访,累计核查2300余户,建立包含360 名特殊群体的动态电子台账,积极与109名高龄、独居、孤寡、行动不便等老人定下了“窗帘之约”,同步链接医疗资源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治理升级,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街道结合不同帮扶对象,充分利用‘智能+’科技手段,组建28支‘门邻守望’志愿队,开展门对门、一对一暖心服务,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生活动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孔丹表示,“前天,家住翠庭园小区的汤大爷家上午10:30还没有拉开窗帘,住在对门的退休老党员王传付敲门发现老人突发身体不适,及时帮助联系家庭医生开具药物,如今汤大爷身体已经康复。”

智慧服务“体验好”,科技赋能点亮幸福夕阳

天鹅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监控大屏,智能设备-人脸抓拍系统实时显示独居老人的出入动态。这是街道打造的“智能监测+人文关怀”新服务模式: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猫眼、电子烟感报警器等设备,发动党员志愿者、“红色小管家”、外卖骑手等200余名社会力量,提供“5+X”暖心服务清单,开展送餐送药、卫生清洁、免费理发、沟通交流、收集需求等5项基础服务420人次,陪同就医、节日陪伴等个性化服务130人次。

学林轩社区93岁抗美援朝老兵吴奶奶高兴地说:“孩子们在外工作放心多了,志愿者每天敲门问问好,比亲闺女还贴心。”据悉,自4月项目启动以来,“门邻守望”志愿队累计开展服务420余人次,成功处置突发情况5起,特殊群体幸福感测评达98.6%。更值得关注的是,街道将“窗帘之约”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通过“周末议事厅”“敲门行动”吸纳居民意见,推动服务内容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

如今在笔架山街道,“窗帘是否拉开”已成为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的“晴雨表”。这项始于窗帘、不止于窗帘的民生工程,不仅织密了特殊群体的安全防护网,更探索出一条 “数据智能+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正如街道党工委书记龚俊林在项目推进会上所说:“我们既要用科技手段守住安全底线,更要用人文关怀筑牢情感纽带,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城市发展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幸福。”目前,这场温暖的“窗帘之约”,正成为笔架山街道新时代基层民生保障的生动注脚。(陈 军 胡志文)

(责编:苏恒、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