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连续5年增长——

向深挺进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5年05月18日08:51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2018年以来,安徽省每年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9.6%,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连续5年增长。

安徽省近年来之所以吸引外资持续加码,源于投资者对安徽营商环境的信心。在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上,安徽省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和国内外最新标准,展现出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放追求。

不久前,安徽省发布《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每年出台这样的“对标提升”举措,成为一种惯例。在今年的最新版本中,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再向“深水区”挺进,明确提出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及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要求,持续开展内外资差别待遇清理工作,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政策享受、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竞争待遇。

同时,在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优化外籍人员支付环境等方面,将落地多项改革举措,以硬招和实招,接轨监管包容化、高效化、无扰化等国内外新标准、新范式。

专项清理“不合理差别待遇”

5月8日,友邦人寿安徽分公司在合肥天鹅湖文化商务区开业。这家外资保险机构是中国内地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

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总经理叶宗坤说:“近年来,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发展迅速,吸引着大批高精尖人才,对保险综合方案需求的持续增长,吸引了友邦人寿落子安徽。”

外企加码安徽,是安徽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具象体现。截至2024年底,累计共有99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皖投资设立企业203家。

围绕打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安徽省商务厅今年将实施4项具体措施:

开展内外资不合理差别待遇专项清理工作。除了推动安徽省有关部门、各市开展自查自清外,还将通过公开渠道征求企业意见和诉求,切实将外资企业公平待遇落到实处。

更新安徽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构名录。目前,全省共有外资企业投诉受理机构162个,将根据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受理机构目录,持续健全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和网络,全力保障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汇编外商投资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清单。汇集各有关部门及各市关于外商投资的支持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形成汇编文件,通过企业座谈、实地调研、政策培训等各种形式开展宣传解读,帮助企业更好享受便利化政策措施。

编制《外国商务人士在安徽工作生活指引(2025年版)》。聚焦外籍人士关切,提供工作和生活各类场景的全方位指引和服务,帮助引导更多外籍人士感知安徽、认识安徽、投资安徽。

高效办事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改革被纳入其中。

安徽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孟忠介绍,今年围绕“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改革,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科技、人社、公安等多部门的信息系统资源,主动打破信息壁垒,打通工作许可、社保登记、居留证件相关业务链条,优化业务申办流程,节省审批时限。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应用场景,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服务全覆盖,为到安徽工作的外国人才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监管的专业和高效,是一道全球性的平衡难题,特别是跨境贸易涉及面广,仅监管方面,就涉及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出入境边检等多个政府部门。

多头监管,企业如何高效办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单一窗口模式,即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向多个相关政府机构提交货物进出口或转运所需要的单证或电子数据,提高监管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拓展完善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应用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进,安排1800多万元用于安徽智慧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我们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依托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协同商务、海关、边检、海事、物流服务企业等的信息化平台,推进跨部门、跨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和功能对接。”安徽省政府口岸办有关负责人陶刚说。

依托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优化整合水运口岸、航空口岸、中欧班列等平台数据资源,高质量建设安徽智慧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丰富业务场景,推出一些特色功能。”陶刚说,比如,在电子单证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服务;增添融资保险功能,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数据授权共享,压减结汇、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办理流程和操作成本。

长三角区域合作日渐紧密,在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安徽将借鉴上海、宁波口岸信息化建设成熟经验,通过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探索区域数据共享模式。

陶刚说,通过长三角跨区域的合作,可以实现安徽企业在沿海口岸通关物流数据的共享,从而给企业提供更全面、可预期的跨区域通关信息服务。

深化跨境贸易监管改革

货物进出口,海关的查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为了让货物通关加速,深化“远程属地查检”和“批次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是合肥海关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远程属地查检”是指海关和企业通过远程视频实时连线,对企业申报的进出口货物在进口目的地或出口产地完成检验检疫作业。简而言之,通过远程执法,提高海关监管效率。

合肥海关在全国率先实行“远程属地查检”试点,目前,已在出境竹木草制品、进口汽车零部件等5类产品中开展试点,安徽试点企业达213家。利用5G等技术,进行远程监管、视频查检,实现了企业即报、海关即检,查检时间由过去的2天至3天缩短至半天以内。合肥海关二级巡视员倪小玲表示,接下来,将不断扩大试点范围。

“批次检验”是海关在出口危险品领域推出的一项监管改革措施,该模式下出口危险品由“批批检验”变为“一次现场检验、多次申报出口”。

“去年,合肥海关被海关总署列为出口危险品‘批次检验’改革试点海关,我关综合考量,先后将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12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倪小玲说,试点企业在海关首次检验合格后,同一批次产品可采取“审核单证+抽查验证”的方式快速放行,无需再次进行现场检验。

“批次检验”改革试点以来,相关企业出口危险品和危险货物包装实际现场检验批次减少65%,涉及货值7.05亿元。

合肥海关计划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省内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持续优化跨境贸易监管服务,让货物流动更加顺畅。(记者 彭园园)

(责编:关飞、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