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丨一名讲解员眼中的长江之变

初夏,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长江岸线,碧波荡漾、生机盎然。明媚阳光下,不时飞鸟掠过、鱼翔浅底,引得众多游人驻足拍照。
“开阔的草坪、奔腾的长江,不远处就是雄伟的马鞍山长江大桥……视线所及,甚是怡人。”站在薛家洼的亲水平台,介绍起家乡的变化,陈念琪满脸自豪,一旁竖起的展板,述说着薛家洼的“前世今生”。
今年26岁的陈念琪,主持专业出身,毕业后,留在了家乡马鞍山,在滨江文化公园当起了一名专职讲解员。
她说,“滨江的生态越变越好,看到满眼的绿意,心里那才叫一个舒坦。我会给游客们讲述这些年来沿江发生的变化,更会叮嘱他们,未来的长江岸线,会越来越美丽。”
俯瞰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难以想象,几年前的这里,还密布着非法码头、固废堆积点、“散乱污”企业。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一体推动长江岸线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当时整治区域总长23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陈念琪说,通过拆除违建、渔民上岸、植树复绿……长江岸线脱胎换骨,迎来新生。
薛家洼地处长江东岸,因呈“凹”字形而得名,是天然的避风港,也曾是渔民、渔船集中的地段。
“过去这里成天灰蒙蒙,厂在长江边,粉尘飞满天。”陈念琪形象描述道,就拿常年停靠薛家洼的渔船来说,光是产生的生活垃圾,就是当时的一大顽疾。
2019年,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完成退捕任务。为保障渔民平稳转产上岸,政府还推行了“四有一畅”政策,即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以及心情舒畅。
“世世代代打鱼为生的三姑娘,就是退捕上岸的典型代表。”陈念琪介绍道,在政府的帮扶下,上岸后的三姑娘创办了一家劳务公司,不仅解决了70多人的就业,还实现了所有员工的年底分红。去年,公司整体营收达180余万元。
陈念琪告诉记者,对于三姑娘一家来说,不仅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也越走越好,其丈夫还成为巡江护卫队中的一员,有了稳定工作和收入。
城市伴水而兴,人们在爱江护江的同时,也收获着长江的馈赠。
如今,随着亲水平台、湿地栈道的上线,看江鱼、吹江风、赏江景成了市民休闲打卡的新时尚。
马鞍山长江岸线生态优美。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沿着江畔,记者搭乘观光车,来到芦苇江湾,这里一经开放便成为新晋网红地。“逢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人来人往,一天下来要讲解好几趟!”在陈念琪看来,随着环境不断“提档升级”,这样的“幸福烦恼”将成为常态。
时值傍晚,落日余晖铺洒江面,犹如浮光跃金。此时的芦苇江湾,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有老人徒步、有孩童奔跑,还有游人打卡,江风拂过,裹挟着草木清香,格外惬意。
“水青了、岸绿了,还能看到憨态可掬的江豚嬉戏。”陈念琪说,在江豚活跃期,这里会聚集很多摄影发烧友。
傍晚时分,市民在滨江文化公园休憩。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看,这一江两岸多美。”顺着陈念琪手指的方向,江心洲的另一侧,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在加紧建设。桥下,一江碧水正缓缓流淌,那江水轻拍岸边的声响,是绿水青山谱下的新曲,余韵悠长。
(唐维红、张磊、汪瑞华、张俊、苗子健、李希蒙、陈曦)
点击进入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