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这项医学技术,凭什么提前数十年揪出阿尔茨海默病?

胡雨松
2025年05月09日08:5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一墙之隔,病人静静地躺在PET/CT设备上。

20分钟后,在核医学科正电子显像中心显示器上,病人脑部皮层异常沉积的蛋白信号清晰地显示出来。

“看,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核医学科主任王雪梅指向显示器解释道,“这些皮层上的异常信号,正是我们示踪剂靶向对应的β-淀粉样蛋白,可以有效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王雪梅与团队成员查看患者检查影像。黄歆摄

王雪梅与团队成员查看患者检查影像。黄歆摄

核医学助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看到“核”这个字眼,不少人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在医学界,“核”元素在诊断和治疗领域已使用多年。

简单来说,核医学就是利用放射性药物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学科。而以PET/CT为代表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则是当今核医学最前沿的技术。

“一般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内存在淀粉样蛋白沉积,单纯通过X射线、超声或者核磁共振,是没法鉴别的,特别是在疾病发生初期,几乎没有症状。但通过PET/CT,我们可以及早发现,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王雪梅是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也是国内核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投身核医学事业已近30年。

对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言,等到可以从生理结构上发现病变,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和传统影像学相比,核医学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看得准解剖结构,而且可以看到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变,从而发现疾病苗头。

“核医学分子影像,能看得‘早’,因为它不仅看结构,更是在看变化。”王雪梅解释,许多疾病处于萌芽阶段时,人体的代谢、基因、免疫等生理信息其实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核医学分子影像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更早期的识别诊断,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分期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该疾病隐匿期最长可达20年,当无症状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接受分子影像探针注射后,在PET/CT检测下,脑部淀粉样斑块就会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少变多的变化。

“如果可以提前通过PET/CT明确诊断,就能提前干预、进行治疗、改善预后。”王雪梅说。

照进患者体内的一束光

和传统影像学相比,核医学分子影像就像一束光照进患者体内,把身体的问题看得更清楚、透彻。

开启这束光的关键,就是放射性药物分子探针,也被称为正电子示踪剂。当正电子示踪剂注射进人体后,会主动寻找病灶,与特定分子结合,并留下特殊标识,此时,通过PET/CT检查仪,可以获得清晰有效的影像数据。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点不同、所患疾病不同,正电子示踪剂也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医学界通常将正电子示踪剂比作“钥匙”,只有用特定的“钥匙”打开特定的大门,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才能一览无余。

广谱肿瘤筛查中,通常会用到一种名叫18F-FDG(18F-脱氧葡萄糖)的示踪剂。“特定疾病的筛查中,广撒网的检查方式并不能‘对症下药’。”王雪梅以前列腺癌的诊断举例,由于前列腺癌的肿瘤组织是通过脂质代谢获取能量,并不是葡萄糖代谢,所以通过18F-FDG示踪剂进行PET显像时,假阴性往往会比较高。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可高达正常前列腺组织的100—1000倍,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核医学科联合泌尿外科,首次在国际上开展了基于多参数诊断模型联合PSMA分子影像技术,进行免穿刺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这一研究通过构建前列腺癌无创诊断模型联合PMSA PET,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患者可以在前列腺免穿刺的前提下进行确诊。

“近期,我们就对一名93岁的老年男性患者进行了PSMA PET/CT检查,发现老人家有前列腺多灶肿瘤,也对肿瘤进行了精准定位、定性和肿瘤负荷评估,从而为下一步的精准治疗提供指导。重点是对这样的高龄患者,我们实现了免穿刺确诊,患者在检查中的负担也相对较轻。”王雪梅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四类)的机构,中国科大附一院核医学科已拥有独立研发和制备各种新型放射性药物的资质,包括针对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断性示踪剂等。如今,王雪梅、谢强团队研发和制备生产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已超过30多种,其中10多种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已经应用于临床诊疗。

“说到底,核医学是一个工具,工具作用的发挥程度,在于对它的开发和应用。随着医学的进步,在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尤其是复杂疑难疾病中,核医学不仅越来越常用,其优势更在不断凸显。在我们医院,核医学已经广泛运用到神经内外科、肿瘤内科、儿科、血液、呼吸、胸外、骨科、泌尿等多个临床学科领域。”王雪梅透露,下一阶段,团队将进一步深化诊疗一体化的探索,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平台和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深入开展临床前研究转化和临床研究,努力建设安徽省核医学诊疗研究中心,推动安徽省核医学事业发展,助力健康安徽建设,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