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丨遗址“火”起来 凤阳有“明”堂

近年来的“文博热”带火了博物馆、图书馆等城市文化地标,也让镌刻历史文明演变的“大遗址”逐渐进入公众视野。5月15日,滁州市第二届大明文化旅游季落幕,在为期半个多月的活动里,众多游客走进安徽滁州,品味大明遗迹之古韵,领略山水风光之秀美。
在被称为明朝“摇篮”的滁州市凤阳县,今年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共计200多万人参与。在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服仪仗巡游声势浩大,霓裳之美与明中都城相映成趣,让游客们纷纷感慨,“凤阳,太有‘明’堂了!”
一边是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一边是延续六百年的文化脉络。走进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个多维的文化空间,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
俯瞰明中都城考古遗址。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站在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午门上,可以俯瞰整个考古遗址,不远处被绿网覆盖的巨型石础,正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辉煌过去。
600多年前的淮河南岸,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营造的都城,虽因历史变迁未能完全建成,却承载了明初都城规划的最高水准,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古代都城的蓝本”。
自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合作,对明中都城遗址进行了持续、系统发掘。2021年,明中都遗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俯瞰凤阳县明中都城鼓楼。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但是被发掘之后,这本无法移动、占地较广的“历史教科书”,该怎样翻阅,又该如何保护?
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坦言,若是“放养”,人类活动或将破坏其完整性;而若是“圈养”,又不利于遗址的阐释与展示。
于是,在“放养”与“圈养”之间,凤阳县通过打造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不影响遗址保护、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向大众敞开大门,让人们能够“亲临”现场、参观游玩。
打造了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来到这里看什么、玩什么?如何看得懂、记得住?
郭如亮介绍,明中都城在遗址保护基础上,重点开展承天门、外金水桥、宫殿区等遗址活化展示工作,推进明中都(明史)博物馆等文旅融合项目,带领青少年及考古文化爱好者看遗址、观文物,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明中都前朝宫殿遗址发掘现场。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来之前还担心自己和孩子看不懂,但是来了以后,通过实地听考古故事,还有民俗和非遗展演,在休闲娱乐中,了解明文化的历史,不虚此行。”来自合肥市的游客张梁说。
凭借“接地气”的文化体验,如今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地,更成为公众触摸明历史文化的课堂。
放眼整个凤阳县,城市以明中都遗址公园为核心,恢复了洪武大道、云霁街主副中轴线主要附属建筑,并基于原址建成文华公园、武英公园、洪武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
同时以史为据,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区,逐步构建起集文化遗址、公共设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域化发展蓝图,充分展示明中都城的魅力。
明中都城鼓楼成为众多游客打卡点。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随着“晨钟暮鼓”“城隍百戏”“仪仗巡游”“皇室婚典”等景象再现,每一个来到凤阳的游客,都能在这里看得懂文化、听得清故事、摸得到历史。
在凤阳县文旅局副局长赵素素看来,考古遗址公园是静默的,而背后的文化是活态的。越来越“年轻”的明中都城,正不断塑造着凤阳的城市文化之魂,为明文化在凤阳的延展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