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淮北杜集经开区:当“矿山机械”邂逅“数字孪生”

2025年05月09日14:5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淮北的五月,梧桐谷的槐花正香。在杜集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中芬矿山机器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工程师轻点屏幕,远在山西某煤矿的尾矿浓密机实时运行数据便在数字孪生系统中跳动,智能算法精准调节着浆料浓度,将传统矿山设备的运行效率提升了30%。这个被评定为“国际先进”的“NXZ-40 复合高性能浓缩搅拌一体机”,正是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刚刚公布的2025年第一批新产品之一。当矿山机械巨头与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当传统工业区与长三角创新要素共振,这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上演着一场静悄悄的产业蝶变。

在“尾矿”里淘出“真金”。走进中芬矿山的智能车间,机械臂正将一块块耐磨合金精准焊接到设备腔体上。这些看似冰冷的钢铁,却承载着企业破局的雄心。“我们研发的不仅仅是设备,更是一套全流程的智能解决方案。”公司技术总监王工指着屏幕上的数字孪生系统介绍,通过在线数字传感器和AI算法,设备能自动识别尾矿成分,动态调整搅拌频率和絮凝剂投放量,有效降低了每吨尾矿处理成本。这样的创新并非偶然。2022年,杜集区出台《支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若干政策》,对省级新产品给予最高30万元奖补,对“三首”产品研发配套20%资金支持。中芬矿山正是凭借这项政策,将每年12%的营收投入研发,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成为全国浓缩机领域的翘楚。

从“设备供应商”到“系统集成商”。在距离中芬矿山3公里的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另一番景象同样令人振奋。工人正在调试的“HZ-ZNHC输送机刮料清扫回收系统”,通过激光扫描和负压吸附技术,将传统皮带输送机的物料损耗率从3%降至0.5%,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这家从矿山配件厂转型而来的企业,如今已拥有69项专利,制定了1项国家标准,产品远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我们的转型得益于杜集区的‘产学研飞地’模式。” 董事长石晴介绍,杜集区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的技术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了20多名博士的常驻研发团队。去年,双方联合攻关的“干雾抑尘装置”获评安徽省节能环保新产品,单台设备年减少粉尘排放500吨,相当于种下3000棵树。

从“地下掘金”到“智能钻探”。在杜集经开区的另一端,淮北林光钻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场关于“岩芯管”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作为2025年安徽省新产品名单中唯一以钻探装备上榜的企业,林光钻探的“Φ108×1000岩芯管”凭借其DZ40高强度合金钢材质和防松动结构设计,在山西吕梁煤矿的实地测试中,有效提高了岩芯采取率,降低了勘探成本。走进生产车间,数控车床正以微米级精度切削着合金钢坯。技术总监李工指着刚下线的岩芯管介绍:“我们在管壁内嵌入了3层碳纤维增强层,配合专利‘水压造穴开合切刀’技术,能在3000米超深地层实现精准取芯,且管材抗扭强度比行业标准提高40%。”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岩芯管易断裂、密封性差的痛点,更通过北斗定位+AI轨迹分析系统,实现了钻探过程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控。

从“矿山机械”到“数字孪生”,从“制造”到“智造”,杜集经济开发区的创新突围,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案例。当4个省级新产品在开发区绽放,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整个园区向新而生的勇气与智慧。而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任会鹏)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