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也是现实课题。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照料难题,是不少养老家庭的心病。
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安徽省合肥市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智慧赋能让养老服务在养老院和家庭之间有了交汇点,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拓展空间提升养老品质
“多亏了他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提及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谢大爷赞不绝口。
综合体服务内容展示。人民网 吕欢欢摄
谢大爷口中的“综合体”于2023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上海天与运营,可满足老年人从养生保健到慢病管理、从基本服务到居家照料、从营养指导到心理咨询、从短期托养到长期护理等各类养老服务需求。
2023年,当时谢大爷因突发脑梗住院。考虑到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身体不是很好,谢大爷出院后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住进了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经过两个多月的专业治疗和康复训练,谢大爷的身体逐渐好转,精气神也足了,现在已经能慢慢走路了。
在这里,像谢大爷这样的群体并非少数,目前已有30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住进“综合体”。
来到其一楼,设有社区食堂、居民健身中心、中医理疗室等功能区。再往上几楼,便是谢大爷等老人的居住区域,只见浴室配备了扶手和长者洗浴凳,热水24小时供应,每个房间都配有紧急呼叫铃。
不仅如此,换床单、做饭、打扫卫生、洗澡、剪头发等各项生活管理也是一丝不苟,还配备了24小时值班的护理人员,每天早晚定时测量血压、体温,及时发现健康异常。
环境提升,服务跟上来了,让大家很快安下心来,也让这里成为周边不少老人养老、“享老”的最佳选择。
全面升级延伸服务触角
眼下,这里又有新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现在正以综合体为基础,着力探索智慧养老机构、智慧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等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养老的触角不断延伸,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义城街道相关负责人如是介绍。
怎么延伸?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居家养老智能设备,串联托养、上门服务等应用场景,实现老年人需求“一键表达”,养老服务“一键送达”,便是义城街道探索智慧养老其中的一环。
75岁的方宗龙是一位独居老人,之前他在家中感觉身体不适,无法动弹。于是,他按下了床边的紧急呼叫设备,话务员在系统上看到预警信息后,立即联系他了解详细情况,并电话通知其亲属。当天下午在回访中得知,老人已去医院,且身体已有好转。
SOS报警装置。人民网 吕欢欢摄
“老人口中的紧急呼叫设备,其实是SOS报警装置,是我们为辖区内独居老人免费提供的关爱项目设备。”义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SOS报警装置,还有红外检测仪和毫米波雷达睡眠检测仪等设备,它们可以实时监测老人在家中的活动轨迹、睡眠情况等,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夜间全天候的智慧安全守护。
去年,义城街道又依托养老服务综合体,继续拓宽养老服务覆盖面,将经济困难老人、残疾老人、失能老人等群体纳入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探索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温情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平台。人民网 吕欢欢摄
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养老、医疗、餐饮、娱乐等多类功能设施,整合为一个“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站式综合服务、一门式服务窗口、一网式信息管理”的智慧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浴、助餐、居家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养老服务。
目前,包括义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在内,全市累计建成并运营44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可提供养老床位1100张,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