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宣城:接力守护候鸟记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2025年02月18日08:37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清晨,太阳才刚刚从东边苏醒,安徽宣城南漪湖的南岸湿地,候鸟翔集,带来春天灵动的气息。

78岁的胡华余,但凡得空,就会来到这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随着按下快门的“咔咔”声,一张张白鹭齐飞的照片定格在眼前。

胡华余,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爱上了摄影,尤其钟爱鸟类摄影。

2006年,退休后的胡华余把拍鸟当成最大的爱好,别看年岁已高,他携带的摄影设备却重达二三十斤,拍起鸟来,一点也不输年轻人。除了常见的白鹭、画眉和斑鸠之外,拍摄翠鸟、寿带鸟是胡华余的一绝。

镜头里捕捉到的寿带鸟。胡华余摄

镜头里捕捉到的寿带鸟。胡华余摄

虽然拍鸟辛苦,但在胡华余看来,也有很多好处。比如随时要集中精力,手、脑、眼要统一协调并用,培养专注力;再比如要跋山涉水,可以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

多年拍鸟,胡华余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到哪里,机不离身,总是要带着他的相机和镜头。

“拍鸟至今,镜头记录下的鸟类多达200多种。”胡华余告诉记者,因为爱好,所以执着,用呈现出的照片,去唤起更多人爱鸟、护鸟的公益之心。

白鹭齐飞。胡华余摄

白鹭齐飞。胡华余摄

事实上,在鸟类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下,越来越多的宣城人陆续加入了鸟类保护的行列,而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着。

宣城是安徽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59.64%,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5.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52.68%。

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全市现有野生动物4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白颈长尾雉、黄胸鹀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鸳鸯、白鹇等37种。

近年来,宣城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分区划片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生境,为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以省级重要湿地南漪湖为例,随着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选择南漪湖作为“服务区”和“加油站”的候鸟也越来越多,成为鸟类迁徙、栖息的重要场所。

2024年,东方白鹳、天鹅等大批候鸟迁徙至南漪湖越冬,其中天鹅就达到了500只左右。

南漪湖候鸟。施新红摄

南漪湖候鸟。施新红摄

“得益于持续保护,鸟儿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稀客’光临,并逐渐成为这里的‘常客’,是我们南漪湖生态魅力的最好佐证。”宣城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小平如是比喻道。

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紧挨南漪湖大埂,属于典型的圩区村。

早在入冬之前,候鸟的“先头部队”就已陆续抵达这里,站在堤埂上远眺,一侧滩涂辽阔,水鸟聚集觅食;另一侧的芦苇生长茂盛,不少鸟儿隐蔽其中。

“在我们七景村,每年都有‘稀客’光临,并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常客’,甚至定居成为‘主人’。”顺着王丹手指的方向,只见成群的白鹭正在悠闲晒太阳,时而踱步、时而飞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画卷呈现眼前。

王丹,是村里的茶叶种植户。去年年初,被选聘为南漪湖巡护员。

“打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平时也会看一些纪录片,能以巡护员的身份参与鸟类保护,打心眼里喜欢。”王丹说,巡护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鸟类,尤其白鹭飞起来的时候,特别好看。

南漪湖湿地风光。严祥义摄

南漪湖湿地风光。严祥义摄

自从当上巡护员,王丹每周雷打不动的三次沿湖巡护,成了她的生活日常。“平时主要是骑电瓶车,除了护鸟之外,还要兼顾对老百姓的爱鸟宣传。”王丹说,带着喇叭和手册走村串户,乡亲们的意识明显提高。

她举例道,比如过去村民护田护园用防鸟网,现在都改用飘带了,很多村民甚至和候鸟成了朋友,有的还会定点投喂。

“环境好了,自然鸟儿就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期待更多的鸟儿能够体验到我们南漪湖生态保护的成果。”王丹如是感慨。

站在圩埂上,不远处,成群的白鹭正在悠闲觅食。“今年是白鹭栖息最多的一年。”王丹指着这群鸟儿说。

这是我们的家,也是它们的家。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