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赋能”
“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让谦和礼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中华优秀‘礼让’文化种子播撒到生活学习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传统美德,争做强国建设先锋。”2024年11月3日,铜陵市第一中学组织团员青年学生代表走进桐城六尺巷,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前往桐城六尺巷,感悟学习谦和礼让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思考礼让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这是铜陵市中小学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赋能”的一个生动缩影。铜陵市着力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做好“传统文化+”文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陪伴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学生打好“中国底色”,为其全面发展“赋能”。
"第二课堂+"更出彩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在青少年学生当中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中医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铜陵市爱国小学着力打造第二课堂,让中医药文化成为第二课堂“主角”。走进铜陵市爱国小学,一处集教学、文化、观赏性于一体的“百草园”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引人注目,知识宣传区中医药文化推广、种植展示区中药培植、生态教育区自然生态环境模拟、互动体验区药草研磨体验、科研实践区药效成分科普培训等一应俱全。
该校通过开展中草药科普、中草药种植、中草药展览、中医药知识竞赛、中医药讲故事比赛、中医药知识演讲、手抄报、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中药药用价值及制作工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将劳动实践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学校还举办特色中草药文化节,传本草精华,续中药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中医药文化厚植青少年文化自觉,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课后服务+"更有料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活动课上,朗朗上口、轻快活泼的《铜陵牛歌》歌声就会从铜陵市田家炳小学音乐教室里传出来,飘扬在校园上空。
《铜陵牛歌》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与文化融合的产物。2006年被列入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浓厚的铜陵地方特色,成为铜陵人引以为傲的古铜都传统文化经典。
铜陵市田家炳小学以课后服务为依托,结合课堂教学研究,借助“双减”之力,推动“五育”融合,在讲好铜陵“城市故事”“非遗故事”过程中,让学生爱上《铜陵牛歌》。目前,《铜陵牛歌》已成为学校合唱团表演必选的曲目之一,演唱《铜陵牛歌》也成为该校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校园体育+"更有趣
在铜陵市郊区周潭镇永升小学大课间,全校同学整齐排列在操场练习当地传统武术——东乡武术。行云流水、铿锵有力的动作伴着响亮的呼喝声,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令人印象深刻。
东乡武术起源于唐代,已有千年历史,是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东乡武术精神,铜陵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将东乡武术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菜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学生文武兼修。
同时,铜陵市郊区立足当地学校实际,积极打造东乡武术课间操,推动其融入体育课,让东乡武术在每天一节的体育课、大课间熠熠生辉,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了解、感受东乡武术魅力。
铜陵市坚持以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为抓手,通过美育熏陶,不断拓展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多元化的美育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该市不仅引入沙画、剪纸、陶艺、戏曲等特色艺术类课程,同时还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推动“铜文化”“枞阳大鼓书”“枞阳腔”“东乡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徐小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