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大别山飞出“一只鹅”
听说革命老区安徽六安市,围绕“一只鹅”形成了160亿元产业规模,记者感到很新鲜。新年伊始,迎着冬日暖阳,驱车扎进大别山里。
深冬的大别山依旧翠峰环抱、碧水潺潺。
第一站,记者见到了有着20万粉丝的“网红”金家群。
“我哪有粉丝,都是冲着皖西白鹅来的!”金家群眼里满是笑意。
在田野间散养的皖西白鹅。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10多年前,金家群和丈夫返乡创业,将目光锁定在鹅系列食品开发上,咸鹅、咸鹅爪、咸鹅肫等腌制品都是常年畅销的拳头产品。
生意一直红红火火,但金家群在与本地企业家交流时,发现大家不约而同流露出一丝“小遗憾”:皖西白鹅浑身都是宝,只做成腌制品,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2024年4月,在六安市裕安区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推动下,皖西白鹅食品加工研究院正式成立。
高校在食品领域的创新成果,在六安鹅食品深加工产业实现落地。当地鹅食品深加工企业在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逐渐实现标准化生产,兼顾口感与营养的十余种鹅菜品,不仅登上本地人的餐桌,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金家群也“赶时髦”做起了直播带货,自家企业一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大关,还带动形成周边规模养殖户100多家。
以皖西白鹅为原材料烹制的美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160亿,光靠“金家群”们还不够。要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还需工业产业挑大梁。
第二站,记者走进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展厅内,各类羽绒新产品,琳琅满目。
企业负责人张文军随手抓起一把羽绒,松开,霎时间无数“雪花”在他手中绽放,“看,皖西白鹅绒就是好!”
每年冬天,都是皖西白鹅绒质量最优的时期。一片鹅绒重不过一克,装进袋里,却能卖到每吨上百万元的高价。
高品质原材料意味着高起点。但羽绒产业想保持竞争力,提升科技含量才是关键一招。
张文军拿出一簇羽绒尝试点燃,却只见冒烟不见明火。“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阻燃羽绒材料,已经用于户外徒步、消防等特种装备生产上。”张文军自豪地说。
2018年,海洋羽毛成立企业研究中心,与高校联手研发出抗菌绒、防水绒、彩色绒等科技羽绒产品,已成为国内外一线服装品牌原材料供应商。
海洋羽毛生产的各种羽绒。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除了经开区,乡镇也藏着“宝贝”。
第三站,记者来到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镇上3家羽毛球规上厂家去年起陆续收到国际赛事用球订单。
王莉是六安市宇翔体育用品公司质检员,每天的工作,是观察羽毛球飞行轨迹和落点给产品打分。
“都是机器制作,都是好球。”王莉顿了顿说,“家门口打工每个月能挣5000块,镇上羽毛球产业发展挺好!”数据显示“六安造”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
曾经的大别山贫困区,绘出如今的山乡新画卷。记者一路走,一路看,看到的是惊喜,收获的是信心。
“你看,绿水青山之间,每年超1700万只的鹅饲养量,完备、先进的制造业体系,还有日益提升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这不就是我们身在山乡、竞争全球的底气嘛!”张文军的话在记者耳畔久久回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