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课新华 | 鱼灯、棕编、蜡染、彩泥、陶艺、刺绣……这门课让学生不想下课!
「 编 者 按 」
新华园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课堂是知识传授、智慧碰撞的地方,也是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在新华园,每一门课程的背后,都有学校和老师的心血与付出。从概论到精读、从大众到小众、从传统到科技,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总有一门课让你流连忘返,直呼“有种神奇的魔力”。
安徽新华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此课新华”系列策划,我们将展示丰富多彩的新华园课堂,与你一起探讨新时代育人理念。
鱼灯制作、棕编、非遗蜡染、彩泥艺术、陶艺、刺绣……
在新华园,有门宝藏课,不仅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学到很多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学生更是在官微君后台留言:“超级有趣,一定要报道一下!”“不想下课!”“强推!”“每学期都想选!”……
今天“此课新华”走进城市建设学院汪艳老师的通识选修课——《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
从布到画·在课堂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城市建设学院校级模范教师,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百物匠心”非遗技艺微课大赛校级二等奖获得者汪艳老师正在《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课堂上,讲解蜡染的基本知识。
每周一,汪艳都会带着她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们见面,“这门课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操,所以我不仅要准备理论知识讲解,还要准备实操部分的物料。比如蓝靛泥的原料:蓼蓝和菘蓝草。我就是去学校的园林基地种植的,有时候我也会带着学生一起,也是希望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汪艳老师正在种植菘蓝和蓼蓝
每年有将近两百人选修这门课,学生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美术基础,但是通过学习加上他们自身对美的理解,制作的作品常常会给我带来惊喜。”汪艳说。
“ 同学们现在可以把提前构思好的图案绘制到布上,绘制结束后就可以上蜡线了。”理论教学结束后,汪艳开始示范蜡染的制作方法。“上完蜡线后再用清水浸泡,接着染色、氧化、清洗、煮蜡、搓洗。”
接着,学生们开始实操,上蜡线的过程很多同学掌握不好蜡的温度和状态,汪艳开始手把手的教学指导。这个过程考验了学生们的绘画功底和动手能力,不少学生表示,虽然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
上蜡完成后,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放入水里浸泡。浸泡10-30分钟后,汪艳带领他们进行染色,染色过程中学生们亲眼见证了白布在染料的浸润下逐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纷纷感叹蜡染工艺的神奇。最后,经过去蜡处理,一件件精美的蜡染作品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
城市建设学院的戴纪祥同学娴熟的制作手法很难看出他是第一次接触蜡染,他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年年有余”,在他画布上,一条胖乎乎象征吉祥的鲤鱼跃然布上,鱼儿的胡须、鱼鳍根根分明。
课程构建·让传统文化赋能美学教育
2022年汪艳老师被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选中,参加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的《徽州传统村镇保护更新与艺术特色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在历时5个月的时间里,她听了30多场业内专家专题讲座以及10多天的古村落实地调研,走访了多家非遗传承中心。
近距离接触、学习、交流,让她学习到了很多非遗类的手工工艺,同时更加强烈和深刻的了解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发展现状,“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于是在国艺基金项目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就开始整理材料,同时也请教了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国家一流课程主持人宋蓓蓓教授。最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历半年的打磨,2023年春季开设了我的第一门通识选修课《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汪艳说。
在课程开课之前,学校为这类课程建设了专门的实验室,并购置了丰富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汪艳说:“学校特别支持这类课程,常常问我还需要什么器材、物料,这种被支持的感觉让我很感动!”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课程中,除了非遗蜡染还有鱼灯制作、棕编、彩泥艺术、陶艺、刺绣等多个板块的手工艺术,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其中2-3项手工艺跟随老师动手实践操作。
汪艳说:“学校设置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我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民间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我们的文化需要弘扬,民族技艺需要传承,我们要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
课程开设的第一个学期,丰富的课程内容就吸引了大批学生选择这门选修课,不少同学上过这门课后更是被汪艳老师幽默风趣的讲授风格、认真踏实的专业态度吸引。后来,选课时越来越火爆,更有一些没有抢到课的同学慕名而来。汪艳说:“其实,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这么多同学喜欢这门课真的很开心,我做到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了解传统文化。”
今年大一的王婉茹同学说:“以前就听学姐说这门课很火爆,选课的时候真的感受到了,我一直守在电脑边才有幸选到这门选修课!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我们了解了蜡染的制作过程,一开始我以为蜡染就是把蜡染到布上,没想到蜡染有这么多道工序。从白布到艺术品的转变过程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蜡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文化传承·在使用中焕发新生
“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汪艳一直坚信这一点。在汪艳的教室里,有很多蜡染、扎染元素的家居用品,这是她带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做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将一些非遗蓝染应用到空间实物设计中。
“技多不压身,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在我的课堂学到一门技术,毕竟多一门本领就是多一门出路嘛!”汪艳说。
受她的影响,她的一名学生齐超,正在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结合,走上了一条创业道路。“这个孩子在大学期间就喜欢画画,插画特别棒,现在自己组建了团队从事安徽徽文化元素的文创设计工作,去年11月他们团队来学校找我咨询,让我给他们当顾问,让我给一些建议和想法,我将民间手工艺术的内容与他们分享,并带他们一起参加了多场非遗蜡染公益讲座,直到现在他们的工作室还不定期的开展非遗蜡染公益活动呢。”汪艳介绍到。
除此之外,汪艳还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内容参加学科竞赛获得A类国家级一等奖;2023年申请大学生大创非遗类项目2项、24年申请非遗类2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非遗蜡染》课程还受邀公益讲座被央视CCTV-13采访报道。
“有不少学生上了我们这门课以后,爱上了做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自己制作了很多有意思的产品,去参加各种比赛、各种集市,都起到很好的推广效果。我真的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中来!”汪艳感慨到。
文脉赓续,生生不息,通过《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技艺“活”起来,在学生们的心底发了芽。(采访 | 融媒体工作室 宣俊 胡欣 图文来源 | 学校办公室 城市建设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