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固镇:一块红糖讲述农文旅融合“甜蜜故事”
盛夏时节,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渡口村110多亩青翠挺拔的甘蔗焕发着勃勃生机,再过两个多月,这些青皮甘蔗将被榨汁引入九连锅,制作成15种红糖产品。两年时间,刘集镇用一缕缕糖香诉说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甜蜜故事”。
产业带动 一根甘蔗“甜三头”
“自家的地承包出去了,我日常就在这负责田间管理,每年能拿个5万多块钱的收入哩。”甘蔗地里,渡口村村民张计周手里工作不停,说到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他笑得开怀。
甘蔗地里,渡口村村民张计周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2022年,刘集镇引进义乌糖鸣凤公司入驻渡口村发展红糖产业,建成甘蔗种植基地、600平方米的红糖生产加工车间,形成“企业+村委会+合作社”红糖产业发展模式,即糖鸣凤作为主要投资方,渡口村民委员会以流转的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甘蔗种植。
渡口村红糖产业的合作发展模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富了当地农民,促进了企业发展,实现一根甘蔗“甜三头”。
糖鸣凤公司。
“企业以每年每亩地3000元的价格,承包了我们村集体流转的100亩土地用于甘蔗种植,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能获得每亩地1000元的稳定收入。”渡口村党支部书记邹月芳向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去年,渡口村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其中20万元来自100亩甘蔗地的租金。
甘蔗的种植、管理和收获环节用工需求量大,红糖制作及其相关产品加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工人,像张计周一样因为“一块红糖”,实现家门口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
“每年秋冬时期的红糖生产旺季,企业用工能达到100多人,糖蔗种植、收获、加工等流程都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企业发放的工资能达到100多万元。”固镇县糖鸣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恋介绍。
文化赋能 “甜蜜故事”引八方客
压榨、过滤沉淀、烧制……渡口村红糖采用“直风枪灶”和“连环锅”的传统方式手工熬糖,最大限度地保留红糖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古法制红糖用九连锅连续熬煮,从第一口锅熬到第九口锅起码要半个多小时,500斤甘蔗能出35斤红糖。”滕师傅从18岁开始熬糖。他告诉记者,熬糖的火候是制糖的关键,熬制技巧全靠师傅的眼力和经验。
滕师傅(中)在熬糖。
传统的古法红糖生产工艺,也赋予了每一块渡口红糖深厚的文化内涵。渡口村深入挖掘农文旅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和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的特色之路。
红糖文化节、伏羊节、农民丰收节……固镇大大小小的文旅活动都少不了渡口红糖的影子。今年,渡口红糖更是作为刘集“甜蜜相思”四件套“C”位出道。
“去年,第二届红糖文化节吸引客流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红糖销售、美食、特色农副产品销售金额300余万元。”陈恋告诉记者,随着红糖文化的深入人心,渡口村的红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古法红糖的销量逐年增长,今年企业销售额预计突破500万元。
第二届红糖文化节现场。
“甜蜜产业”引来八方游客,渡口村更是将红糖文化融入“和美乡村”设计之中。“我们在红糖厂的旁边规划建设了一座红糖文化馆,向游客展示古法红糖的制作技艺。”邹月芳告诉记者,不仅是文化馆,就连中心村的外墙、公园也是满满的红糖元素。
不仅好吃、好看,在陈恋的义乌老家,红糖还有一种独特的“玩法”。她告诉记者,每年熬红糖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家的花生、芝麻、麻花等材料拿到红糖工厂,一家人自己动手进行加工。今年糖鸣凤将把这一模式从老家义乌复制到刘集镇,进一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村村联动 红糖产业成链成环
“依托渡口村的糖鸣凤甘蔗种植基地,我们利用村子里的古井水,酿造特色的红糖酒。”梁桥村党支部书记梁红云笑着说,村企合作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新活力。
以渡口村为起点,村企合作在刘集镇多点开花,红糖产业成链成环。
“今年,我们在刘集镇九湾居委会新建了一座制糖厂,预计10月投产,同时种植了90亩甘蔗保障原材料供给。”陈恋表示,新的制糖厂将大大提高企业的产量,村集体通过服务保障可以实现增收。
陈恋向游客介绍红糖产品。
顾庄村与糖鸣凤联合建立生物质燃料项目,成立固镇县鸣优能源厂,生产新型清洁燃料用于熬糖的燃料供给,平均月产100余吨,预计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刘圩村发展甘蔗残渣回收利用项目,研发营养包用于菌菇种植,联合邵桥村、王李村利用项目资金建设温室大棚与糖鸣凤合作种植香菇……
3年间,刘集镇不断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全力打通红糖上中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红糖产业环环生金,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农文旅融合出圈。
挖掘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从渡口村出发的红糖经济,如今正在周边的各个村落开花结果。”邹月芳表示,未来渡口村将从红糖品牌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出文旅新场景、新玩法,为“甜蜜经济”注入勃勃生机。(记者 尤靖文 实习生 蒋瑞祺 通讯员 凌义乐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