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变“长红”,需要转变的是什么?
2023年“五一”假期,国内不少城市成为“网红”,安徽蚌埠因电视剧《长月烬明》走红,吸引了网上网下众多网民和游客。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如何把“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长红”,需要转变哪些思想、观念和做法?在经历了这个小长假后,值得思考和总结。
转变的是城市心态。“网红”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某个景点或某个事件,加之网络时代的媒体传播,“长红”的状态则来自于各方长期良好的体验与感受。对于“网红”城市来说,是采取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各方游客竞相前来,还是根据自己的现状预判接待服务能力上限,提前采取措施,争取现有游客的良好打卡体验,考验的是这座城市的心态。因此,城市心态要实现追求“游客流量”到追求“游客满意”的转变。
转变的是治理效能。突然成为“网红”,尤其考验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景点、井然有序的交通和游览秩序、安全舒适的就餐住宿环境、配套齐全的设施和活动固然吸引游客,但环境是否嘈杂、出行是否正常、日常生活是否受影响则是常住市民的关注点,甚至包括大自然的各种生物也有各种不同的需求。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城市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有多大,画出的同心圆就有多大。因此,治理效能要实现从“多方满意”到“各方满意”的转变。
转变的是文化厚植。多数“长红”的景点,大多在有着奇丽景观的同时,兼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在能够成为“网红”的同时,需要更多更好地去发掘、培育和塑造的自身的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城市的精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等等,这是走向“长红”的密码,这种内在深沉自信的力量不仅要在博物馆、展览馆、和旅游景点展现,还应体现在城市的每个事物、每个角落,要让文化成为“网红”最持久靓丽的底色。因此,文化厚植要实现从“多点塑造”到“全面展现”的转变。
转变的是服务升级。“网红”彰显的是一时,“长红”追求的是可持续,不仅要“火”出圈,更要“红”长远,是需要花心思去培育和维持的越来越好的状态,更是用以弥补治理效能暂未体现在“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但往往就是这“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因此,服务升级要实现全面“正向引导”到兼顾“反向弥补”的转变。
面对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只做“一次性买卖”是短视行为,但争取回头客也绝非一日之功。越是名声在外,越要总结经验、内外兼修,让“网红”经久不衰。(周鸣)
来源:蚌埠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