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网罗天下>>热评网论

以增强“四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王建玲
2022年11月07日14:1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成功实践,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人民中间寻找新闻工作者的价值。

增强“脚力”,坚持做到“用脚步丈量热土”。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首先要增强“脚力”。在“四力”中,“脚力”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我们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心中充满力量。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焦点、痛点、难点问题,沉下身子到基层、到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愿望、维护群众利益,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宣城日报社策划了大型主题采访《红村记》,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全市20个红色村庄蹲点采访,行程约3000多公里,将每一次采访作为“红课堂”和“练兵场”。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今年又推出主题策划“强村行”,以“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为主线,展示在党旗引领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筑牢堡垒、带领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这些昭示着,只有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素材,才能让新闻作品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加体现群众意愿。

增强“眼力”,坚持做到“镜头笔触对准群众”。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其次是要增强“眼力”。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最好的题材就是家乡。要善于用群众的“眼睛”,发现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把镜头和笔触对准群众,展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畅通和拓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要全面收集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善于宣传基层群众实践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宣城日报社党组织推动党建与业务创新互融、同向发力。继“党报助力脱贫攻坚”公益活动后,接力推出“党报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充分利用报社舆论阵地,宣传宣城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固定开设“垄上行·亲民情”党报助力乡村振兴专栏,以“蝶变”“奋斗”“示范”三个篇章,让党员记者用笔和镜头触摸宣城市乡村振兴脉搏。

增强“脑力”,坚持做到“胸怀国之大者”。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还要增强“脑力”。要“胸怀国之大者”,为党履职、为国尽责、为民用心,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第一线的具体实践中。要以担当诠释忠诚,以实干践行使命,真正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思,大胆为民报实情、谏真言,为党委政府倾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参谋助手,通过坚毅有恒的新闻行动,交出一份浸透民生情怀、令人满意的答卷。宣城日报自2018年改版以来,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每周开设“民生民声”专版,每期坚持报道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最美的事”“最忧的事”等,通过记者的双向采访,既表达了群众的意愿,又为党政机关答疑解惑,已成为党政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增强“笔力”,坚持做到“写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增强“笔力”。笔力,实质上体现的是新闻宣传人的理想情怀和综合素养。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新闻宣传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家常话,讲贴心话,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带着泥土味、冒着热乎气的文字,让人民群众看得进、记得住、传得开,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新闻宣传效果。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宣城日报社探索融媒体工作室“孵化器”机制,激励全媒体人员用新媒体视角、新媒体语言传播新闻、传递信息。截至目前5个工作室生产融媒体作品逾100个,涉及时政、经济、人文、生活等领域,大大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