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非凡十年·安徽封面(第八期)

从微观量到大科学装置 合肥:科技创新推力强劲

赵越
2022年07月05日09:3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从“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到“人造太阳”等大科学装置熠熠生辉;

从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基地,到享誉全国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沿着科技创新之路,一路奔跑,成功“出圈”。

科技创新爆发出巨大生产力。“十三五”期间,合肥GDP连跨4个千亿台阶,2020年,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全国城市经济二十强,2021年再进一位。今年一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位列24个万亿城市之首。

科创合肥的“成长密码”,值得大书特书。

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上展出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模型)。人民网 张俊摄

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上展出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模型)。人民网 张俊摄

01

既有“0到1”的重大原创

又有“1到100”的合肥智造

2022年冬奥会,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场全球运动盛宴中,不少“合肥智造”大显身手,展现“科技冬奥”的创新力量。

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色激光投影显示系统,让“雪屏幕”在张家口赛区尽显中国先进显示技术的最新成果。东超科技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应用于鸟巢,“非接触式门禁”让冬奥“无人特许商店”更有科技魅力……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

“九章”“祖冲之号”上新、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人造太阳”破百秒燃烧、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合肥,绽放耀眼星光。

今天的合肥,还是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齐名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今年3月26日,喜讯从合肥科学岛上传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正式交付启用,其建成后将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可为我国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核心技术基础,为开展聚变堆条件下热与粒子排除关键问题研究、大规模低温和超导技术研究等提供研究平台和技术支撑。

从2017年获批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加快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以平台为支撑,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实践,也让合肥备受瞩目。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给予表扬。

工作人员正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内工作。张大岗摄

工作人员正在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内工作。张大岗摄

02

既有“科技之花”

更有“产业之果”

“科技之花”是绚烂的,但要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动能,还得结出“产业之果”。

怎么转化?如何产业化?

合肥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2个,搭建起一座座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色桥梁”。

如今,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一个个产学研平台拔地而起,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沿途下蛋”,是安徽对重大科技成果提前进入产业化的一种形象比喻。合肥的量子产业,是前沿科技“沿途下蛋”的典型。

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高新区云飞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当量子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时,这里的量子科技已经产业化。2021年这些企业营业收入超过6亿元,较上年增长超50%。

位于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自2019年4月开馆以来,安徽创新馆紧扣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这一核心,已成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170余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近400亿。

还有让外界更为津津乐道的,合肥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一系列操作,不仅带动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链,更推动了合肥战新产业的风生水起,曾经的内陆省会城市一跃成为“最牛产投城市”。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强大牵引下,合肥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

巢湖之畔,安徽创新馆拔地而起。人民网 张俊摄

巢湖之畔,安徽创新馆拔地而起。人民网 张俊摄

03

创新既是研发过程

更是系统工程

在很多人眼中,创新等同于研发。创新凝聚着科研人员贯穿研发过程始终的心血,但它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创新,离不开财政投入。

合肥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资金保障,集中财力办大事,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十年来,合肥市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累计846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52%,居省会城市第3位、全国城市第8位。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

靠着“科里科气”的城市特质,合肥吸引了大批优秀科学家、高端科研人才和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又催生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

合肥深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合肥给予5位院士每人补助经费200万元,分别给予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0万元、500万元经费奖励,用于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合肥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比全国平均数多1.1万人,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超过20万人。

——创新,离不开政策支持。

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立法保障加快科技创新;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市科创集团、人才集团,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发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合肥,种种创新激励制度,正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鲜明的标签。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祝亮摄

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祝亮摄

“昨天的合肥靠创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创新当家。我们既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继续一路飞奔,也要在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的浓厚氛围。

今日之合肥,锚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类脑科技、靶向药物等领域进行攻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初见端倪;

今日之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地标产业加速壮大,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盛夏的合肥,巢湖碧波荡漾。站上新起点,合肥正加速创新发展,激情涌动,波澜壮阔。

中科大先研院外景。中科大先研院供图

中科大先研院外景。中科大先研院供图

(责编:范晓琳、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