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2035年安徽省基本实现“123出行交通圈”

2021年11月13日09:01 | 来源:新安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市地级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 2035年安徽基本实现“123出行交通圈”

近日,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5.8万公里左右,基本实现市地级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

基本实现“安徽123出行交通圈”

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规划纲要》提出,2021年至2035年,预计全省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年均增速为3.7%左右。小汽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需求占比不断提升,省内主要城市与长三角区域间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地区将是全省出行需求最为集中的区域,皖南旅游需求将持续增长。

《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市地级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高速、45分钟上铁路,全国重点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乡镇实现15分钟上国省道。中心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之间公共交通转换时间少于1小时,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化率大幅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安徽123出行交通圈”。

以港口为主体的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系统,以铁路为主体的公铁联运系统基本建成,全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重要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交通枢纽基本具备寄递功能,寄递网络实现城乡一体覆盖,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空等货运网络连通全球主要城市,基本实现“安徽123快货物流圈”。

其中,“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是指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安徽123快货物流圈”是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将构建以铁路、水运为主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规划纲要》提出,安徽将构建以铁路、水运为主干,公路为基础,民航、管道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计划到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5.8万公里左右(不含空中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1.1万公里左右,公路3.6万公里左右,干线航道3300公里左右,油气管道干线网8500公里左右;内河港口16个,民用运输机场11个,区域级及以上邮政快递枢纽16个。

届时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安徽”。其中,高速铁路约4300公里,城际铁路约2000公里,普速铁路约3200公里,市域铁路约1600公里,形成“三纵四横三联”快速铁路网,覆盖95%以上的县;将合肥建设成为衔接9个方向、引入13条线路的大型放射状铁路综合枢纽;实现主要产业带有两条及以上铁路连通,京沪、沿江等主要通道实现铁路四线构成,主要港口有铁路通达;谋划建设G60科创走廊合肥——芜湖磁悬浮通道试验工程。

公路方面,包括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合计3.6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约1万公里,形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各市有环线、县区有双线、重点城镇全覆盖、重要节点全连通、主要通道全扩容”,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上的安徽”。普通国省道约2.6万公里,基本实现省会到设区市、相邻设区市、设区市与所辖县一级公路短直连接。

水运方面包括干线航道网和港口,基本建成“航道上的安徽”。其中,干线航道网由四级及以上航道构成,规模约3300公里,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的基本格局;内河港口16个,形成以“两枢纽一中心”(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为核心的港口格局。

民航方面,包括民用运输机场和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建成“翅膀上的安徽”。其中,民用运输机场11个,形成“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65个,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基本建成以合肥枢纽机场为核心,支线民用运输机场为骨干,通用机场为补充的综合机场体系。

打造“4轴5廊6通道”的立体交通布局

《规划纲要》提出,将打造“4轴5廊6通道”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4条主轴:打造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条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强化合肥国际联系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安徽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极之间联系,构筑安徽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动脉。

5条走廊:建设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5条多方式、多路径、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强化省内“五区”之间及“五区”内部协调联动,促进皖北、皖西、皖南等区域一体化发展。

6条通道:建设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6条交通通道,提升安徽主要城市与周边城市群、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对外通道格局,强化主轴、走廊之间的有效联通,增强国家、区域通道在安徽省内过境服务能力。

到2035年,由4轴5廊6通道构成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3.2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约4200公里、城际铁路约1400公里、普速铁路约2600公里,高速公路约7000公里、普通国省道约8000公里,内河航道约2800公里,油气管道约6400公里。

规划“1+5+10”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记者获悉,安徽还将建设由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高效转换、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衔接。全省规划建设“1+5+10”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70个左右综合客货运枢纽港站。

具体来说,“1+5+10”是指将全省16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育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强化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区域航空枢纽、全国铁路综合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功能,将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中心城市。

第二层次是打造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其中:建设芜湖、蚌埠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国家级客货运输组织和转换中心,在跨区域人员交流和国家战略物资的中转集散中发挥重要运输组织功能。培育阜阳、安庆、黄山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安徽省与周边地区以及省内地市间的客货交流中发挥重要运输组织功能。

第三层次是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是安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节点,在省内城市、县域间客货运输集散中发挥重要运输组织功能。(刘旸)

(责编:欧恺、李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