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合肥

结出更多“产业之果”!合肥涌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2021年09月02日15:00 | 来源:合肥日报
小字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多年来,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引领,合肥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

这些研发机构集聚大批优质创新资源,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竭力推动更多的“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合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有一批“新”机构

在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内,一款身着“黄金甲”的消防灭火机器人正在进行实物展示。

微型消防灭火机器人采用履带式悬挂减震结构,由机器人本体、消防水炮、红外云台及控制终端等模块构成。由于其尺寸小、重量轻、控制简单,可适用于城市建筑、石油化工、地下管廊等人员不易接近的危险火灾现场。

离它不远的地方,应急机器人、商用自主清洁机器人等“明星”也纷纷秀出自己的绝技。

作为合肥新型研发机构代表之一,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聚焦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逐渐结出硕果。目前,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已集聚超30个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相继布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能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建立健全涵盖核心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一个“机器人家园”呼之欲出。

截至目前,该院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

越来越多的“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我们坚持以高能级平台建设为中心、以‘双高’企业培育为抓手、以高端人才团队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探索一条具有‘合肥优势、工大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内涵发展道路。”合工大副校长、合工大智能院院长刘志峰说,合工大智能院通过校企“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培育孵化了105家科技型企业,涌现了一批深耕智能制造细分领域的高成长企业。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制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制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在全球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灾害监测实验网,实现了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安全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

疫情期间,中科大先研院孵化企业瀚海博兴联合本源量子为抗疫提供交叉科学的武器,共同开发出抗原免疫直检试剂盒等系列产品,可有效辅助核酸检测,能够更快捷、更准确、更早期、更便利检测新冠病毒,相关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并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

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

新型研发机构有许多新特点,也因此,人们对其破题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寄予厚望。

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成型的。

那么,新型研发机构该如何发展?这也成为刘志峰关心的问题。

合工大智能院,是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校地合作”建设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合工大智能院面向产业需求,重点打造了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研究院等27个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实验室”与“应用场”,科教资源优势得以激发。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外景

“高校有成果、有人才,企业更懂市场经营,但高校成果往往都是跟人走的,人是关键要素。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科研人员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密切配合问题,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很难真正落地。”刘志峰说道。

过去产学研合作多以科研人员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与企业之间以技术开发咨询为纽带,合同结束,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导致科研和产业之间衔接不紧密。

为此,智能院探索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过去一纸合同的契约式合作,转变为利益捆绑的共生式合作。

引导高校里拥有核心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并通过股权激励、自设立项目等措施将科研团队与企业发展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如此一来,高校的科研团队就会根据企业的产业需求进行再研发,使产品能够及时迭代更新。企业得到有力及时的技术支持,解决了研发难题,而高校院所沉睡的技术成果被激活。

产教融合,涵养“人才蓄水池”。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难题,合工大智能院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联合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创新“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现代产业一线工作,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已培养了近3000名“双导师制”硕士研究生。

在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HRG智能工厂仿真解决方案。

“我们以‘创新-创业-产业-资本”联动发展为驱动模式,贯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全环节链。”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院长于振中介绍,该院业务内容涵盖创新产品研发、创业项目孵化、产业平台运营等全方位孵化培育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人才、技术、资金、营销、供应链、品牌、场地等资源助力。

据悉,该平台专设“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融合项目开发、资金杠杆、政策扶持、产业基础、投资管理等各类平台资源,以资本注入、协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等多种形式,促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科创企业加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要以“新”破题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是科技创新的典型“短板”。如何拥有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合肥,包括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合工大智能院在内的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逐步破题。

“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是指聚焦合肥市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依托国内外高校院所优势创新资源合作共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研发服务的独立法人机构。”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合肥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优势学科和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进“大院大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运行了新型研发机构28家。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瞄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建设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合肥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成果转让、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为进一步强化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的顶层设计,合肥市出台了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在建设运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考核奖励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

同时,制定了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监督,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成效,正在显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探索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提升了整体创新效能和水平。(文字:黎静 图片:黎静 资料库)

(责编:范晓琳、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