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拟再建18处P+R停车场

停车问题与市民日常出行息息相关。今年初,在合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委员许令顺建议合肥合理规划设置路边停车位,促进“智慧停车”健康发展,加大对地铁口周边停车便捷性的规划和建设,引导乘坐地铁进行交通出行的需求。近日,合肥公安部门予以答复。
合肥已搭建市区停车管理系统
据悉,为有效平衡动静态交通需求,让通行有序、停车矛盾缓解,合肥市公安局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新建配建停车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为辅助、道路临时停车为补充”的原则,根据合肥交通实际,开展城区停车泊位管理工作。
合肥市城管局牵头开展合肥市智慧停车相关系统建设,目前已搭建市区停车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统计显示市区停车资源及泊位利用、周转率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共享传输至有关部门及高德地图等第三方数据企业,实现市区静态交通数据与机动车保有量及动态交通数据的有机整合,为路内停车泊位、公共停车场选址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持。
全市路内停车泊位约4.9万个
根据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之间的关系,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和道路临时停车泊位之间的关系,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优化路内停车泊位设置,积极应对广大市民的停车问题。
2019年,合肥撤销影响道路通行的阜阳路等264条路段2514个路内收费停车泊位、5463个非收费泊位,新增望湖中路等163条路段4402个泊位;2020年撤销影响道路通行的芜湖路等139条路段3120个泊位;新增南京路等125条路段3879个泊位;2021年撤销影响道路通行的太湖路等48条路段349个泊位,新增天柱路等21条路段143个泊位。目前,全市共设置路内停车泊位约4.9万个,其中收费泊位1.7万余个。
2020年上半年起,合肥交警部门会同合肥市城管局、各区政府等部门开展辖区停车资源摸排,梳理分析具体路段的停车供给及需求,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及交通管理实际,根据停车需求及交通流量优化路内停车泊位设置,正确处理动静态交通运行矛盾,实现路内停车泊位精细化管理。比如,根据交通流量实际,对部分早晚高峰交通流量较大的支次干道试点开展分时停放管理,早晚高峰期间不允许车辆在泊位内停放,平峰时段允许车辆停放;在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路段设置限时停放区域或路段,根据学校接送学生时间,设置家长接送车辆集中停放区域或路段,超过停放时段的一律予以查处;在部分老旧小区周边设置夜间停放泊位,缓解周边停车资源不足造成的停车供需矛盾。
初步规划设置18处P+R停车场
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市民出行方式由驾驶机动车向搭乘公共交通转变,结合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合肥市规划部门会同轨道公司根据轨道站点设置与用地情况,规划了“P+R”停车场,实现小汽车停车(即所谓“P”)以及公共交通换乘(即所谓“R”)的交通集散功能。
目前,合肥已建成和平路P+R停车场,在建东一环路站P+R停车场,伊宁路站、长宁大道站、紫云路站等P+R停车场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此外,合肥市规划部门正在会同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肥市轨道交通2、3、4号线延长及6、7、8、9号线和S1号线工程沿线土地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结合轨道站点性质、交通需求、周边用地等因素,对P+R停车场的选址、规模进行系统研究,初步规划设置了18处P+R停车场,可有效减少机动车进入中心城区的数量。(陈家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