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企业动态

中国十七冶集团以党建引领企业“下好创新先手棋”

2021年07月19日16:30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中国十七冶集团党委始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核心作用,秉承“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战略定位,以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维护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产学研用”为抓手,立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思想发动、组织推动和保障监督,深化创新机制和体制改革,建立了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让扎实的党建工作成为十七冶保持科技进步的坚强保障。

压实责任展现央企担当

近年来,中国十七冶集团党委以持续保持“国家队”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地位为引领,继续做精做优做强冶金核心主业,保持炼钢精炼“国家队”的优势和能力。为此,十七冶对冶金资源进行整合,剥除冗余,以构建炼钢精炼工程“国家队”为中心,成立冶炼工程管理中心,集中优势资源,优化组织机构,使“国家队”的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截至目前,公司在该领域拥有省部级以上施工工法17项,其中国家级工法3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标准4项;国内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4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1300多项。《超大型转炉炼钢工程建造新技术》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体式钢模在多仓管廊中的应用。 中国十七冶集团供图

党的十九大部署给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冶在加速培育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总要求下,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矢志不渝地承担引领冶金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社会责任。在转炉安装技术上不断突破,自主研发的“组合法”工艺,安装一台转炉仅需一周时间,较传统工艺缩短一倍以上,且安装进度可以做到丝毫不差。公司先后建成了当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湛钢炼钢350吨转炉项目、山钢日照炼钢项目、防城港钢铁基地炼钢项目等项目,宝钢德盛不锈钢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公司党委始终将央企责任扛在肩上,推动党建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引领公司在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优化机制释放创新动能

据介绍,十七冶曾一度表现出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低等不利局面,严重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党委为此以“聚劲、创新、提升”为旗帜,在全公司开展思想大讨论,引导各级管理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创新和赶先进位意识。

随后,该公司出台了《十七冶管理与技术双轨晋升制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技术人员在党政管理与专业技术双轨发展的职业生涯晋升通道,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公司系统规划设计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自行选择发展通道,让晋升为专业工程师的员工享受相应级别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效解决了优秀技术人才的行政化。

此外,中国十七冶集团党委按照“科技立企、人才立企”宗旨和“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方针,积极推进专业人才与基层干部两支队伍建设,不断健全人才资源向专业化岗位和科研生产一线流动的机制体制,进一步筑牢十七冶发展根基。

发挥模范作用激发创新激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国十七冶集团党委坚持唤醒“三种力量”,激发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精神。

这是一支有80%党员的研发团队,时值仲夏,轻质新型自保温墙板研发团队冒着酷暑穿梭于大街小巷进行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突破点。为使墙板的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干缩系数等关键参数达到国家标准,年轻的党员钱元弟日夜都泡在实验室,一次次地制作试样进行检测,不断改良实验配方。

该团队研发的含中空污泥陶粒的自保温轻质墙板的关键技术先后在兰州现代职业学院、马鞍山五星佳苑安置房、金福安置房、滨江花园以及各类标准化厂房等多个项目的内墙施工中应用。

兰州奥体中心项目智慧管控中心。中国十七冶集团供图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智慧建造,智慧工地建设全面铺开。2019年,兰州奥体项目开工建设。公司明确了不仅要将兰州奥体项目作为智慧建造的试验品,更要用智慧建造技术贯穿全生命周期,将其打造一个智慧建造的示范工程。对于这个全新的领域,大家都无从下手。此时,党员、青年博士胡义主动站了出来,主动要求从机关到一线去。他从前期设计项目策划入手,创新应用5G技术,搭建智慧建造平台,将智慧建造贯穿项目全过程管理,在全国场馆建设中唯一一个真正做到了智慧化设计、智慧化建设、智慧化运营。在智慧建造技术的支持下,兰州奥体中心仅13个月就完成了主体育馆合龙和运动员公寓的封顶,其速度在全国场馆建设中绝无仅有。项目的BIM系统应用更是先后荣获建筑业协会和勘察设计协会一等成果奖,项目的智慧建造水平得到了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被全国建筑行业评价为全国领先的一流水平。

近年来,在十七冶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公司建设了4个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6个市级、5个企业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产学研平台,参编国际标准1项,主参编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近20项,累计有效授权专利31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550余件,成为全国建筑业首家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位于中冶集团和安徽省前列,为公司的高技术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钟康龙 王慧)                    

(责编:范晓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