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如何摆脱简单的门票经济,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共进的发展新路?这是黄山市黟县塔川村党支部书记韩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塔川秋色斑斓,美不胜收,是久负盛名的赏秋胜地。门票收入一度是塔川村的主要集体经济来源。去年年初,塔川村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取消门票。取消的底气,来源于塔川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
改革成效显著,大量科研成果加快完成了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
2023年底,安徽在106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044项,成果估值5.44亿余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5家,企业市值116.4亿元。
平台共建、产业协同、交通互联、民生共享,滁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发力“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产业和人才加速聚集……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质量发展的“滁州样本”正徐徐展开。
第四届长三角体育节残健融合定向赛25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残障运动员与健全运动员共200余人参与。本次定向赛每支参赛队由2名残障运动员和2名健全运动员联合组成。竞赛组赛程为4公里,共有6个任务点标。
长三角体育节是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体育部门联合打造并轮流举办的区域性赛事活动,前三届分别在上海、江苏、浙江举办。
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部署在全省城乡基层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已有98个县(市、区)、1069个乡镇(街道)、7630个村(社区)开展积分制推广工作。
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近年来,古梨树群又恢复了强壮树势,焕发出蓬勃生机。借助这一优势,当地梨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过去只知道种梨卖梨的良梨村村民,如今吃起了生态旅游饭。
牢记嘱托、持续奋斗,金寨县坚持精准扶贫,重点扶持以灵芝为代表的中药产业。2020年4月,金寨县脱贫摘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灵芝产业如今已成为金寨县特色支柱产业。
合肥将继续深化种业发展创新举措,为推动种业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同时,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去年以来,合肥市将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纳入50件民生实事,并出台办法,进一步明确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着力提高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业主自主、社区主导、政府扶持、各方支持”的原则,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1499部,惠及635个住宅小区、1208个楼栋,受益群众1.7万户、5.2万人。
放开手脚,让科技打头阵。巢湖岸边,一个科研要素更集聚、技术创新更活跃的一流科学城加速崛起。
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及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悉:近日,我国首条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链启动升级扩建。自主量子芯片生产、整机组装等超导量子计算机制造核心环节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自主制造能力增强。
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核心部件——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在皖完成重大突破,并实现国产化。
“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农产品的质量好、产量高,既让种植户有收成,也在确保粮食安全。”说起自己的工作,钱逢和很是自豪。
安徽省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安徽省仲裁协会近日出台《安徽省仲裁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旨在规范仲裁活动,提高仲裁公信力,探索推进仲裁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此项制度在全国仲裁行业属首次建立。
近年来,安徽省妇联把法律知识和维权服务送到农村妇女群众身边,进一步增强农村妇女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促进法治乡村建设。
安徽省科技厅出台《安徽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从评价导向、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了13项试点任务,明确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今年19岁的郁晓楠,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盲人考生之一,今年高考完成了90多页的盲文试卷,取得了330分的文化课成绩,并以专业课排名第二的成绩被安徽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录取。
采访俞书宏院士团队过程中,“坚持”是记者听到的次数最多的词。俞书宏院士也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科研很苦,但坚持很酷。”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着创新高地的作用。在已建成的29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上下游紧密合作,产学研融通创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与城市相比,县城往往人口较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管网建设与养护等大规模民生工程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思路也有所不同。
记者在安徽省怀宁县走访发现,当地全面排查摸清布局、分期分类推进更新,配合技术创新、磨合顺畅机制,在提高管网建设质量、增强管护效能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屏实时监测、风险及时预警、平台真实模拟、科学布置点位……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依托信息技术,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实现对桥梁安全、城市内涝、管网运行等城市重大安全事项的科学监测,并将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截至3月底,安徽的城市生命线省级监管平台已累计汇集14.4万公里的城市地下管网基础信息数据,地上建筑模型覆盖面积945平方公里,完成布设16.3万余套前端感知设备,全省各平台发布并有效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32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