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蕪湖花橋鎮:村裡有群“解鈴人”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5年10月07日11:2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走進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花橋村村委會,辦事大廳左手邊,就是去年成立的“花滿橋紅調解室”。推門而進,面積不大,一眼看去也就20來個平方,但陳設布置一點不含糊。

顯眼處,張貼著工作室簡介,除此之外,多名調解員的照片、姓名、職務也一目了然。“有的是退休人員,有的是村干部,有的則是紀檢干部。”花橋村黨總支副書記蔣政明說,他們專業、懂法,最關鍵的是,調解糾紛時很有經驗。

去年退休的范啟玉就是其中一員。

退休之前,老范是花橋村第一書記,退休后,他閑不下來,選擇繼續為村民服務。“凡是來這調解的,情緒都好不了,我們要盡力做到和顏悅色,耐心調解。”老范說。

今年60歲出頭的老范,早在1999年剛到村裡上班時,就接觸了調解工作。

“從村民組長干起,當過會計、干過科技副主任,還先后任過村委會主任和村支書,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兼任治保主任一職。”老范自問自答,“為啥?因為治保主任,就是負責矛盾調解的。”

“矛盾調解要抓早抓小,找出問題的症結。”如今,被公認為村裡“調解專家”的老范說,決不能把小事拖大、把大事拖炸。

老范回憶道,最初干調解的時候,想做好一起調解案件並不容易,沒有固定場所,百姓家裡、田間地頭、村部大院等都能成為調解場地,當時的矛盾點集中在鄰裡糾紛、家庭糾紛和土地糾紛上,多的時候一個月有十多起。

“所謂的調解,並不是簡單的說服和解,而是既要依法依規,又要入情入理。”老范感觸頗深,“也不能簡單地當‘和事佬’,而是要秉承公道之心,讓矛盾雙方在和解之后,都能吃下‘定心丸’。”

去年年初的一起糾紛,令老范印象深刻。

種糧大戶武惟聰在對麥田進行無人機植保作業時,由於飛行高度、風向等原因,造成一埂之隔的連片蟹塘受損,涉及9戶蟹農,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得知情況后,老范作為調解主持人,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隨即展開了解,並多方溝通。“調解糾紛,首先要穩定雙方情緒。”老范說,當時最擔心的就是發生群體性事件。

一邊是蟹農不滿、索要高額賠償,一邊是麥農辯解、拒絕承擔責任,該如何破解?隨后一段時間,老范經常上門走訪,並聯系灣沚區農業農村局執法大隊和灣沚區水產辦,多方取証調查,還原事實真相。

在查明事實、厘清責任的基礎上,老范最終公正地給出了賠償方案,得到了矛盾雙方的一致認可。

“調解過程中,既不能偏袒,更不能包庇,既要保証種糧大戶的利益,也要確保養殖大戶的收益。”老范說,隻有揣著一顆公道之心,老百姓才會心服口服。

聊到“花滿橋紅調解室”,老范總是把年輕晚輩擺在前頭:“除了村干部兼任調解員之外,還有16個村民組組長和7個黨小組組長參與。調解室成立至今,宅基地糾紛、勞動爭議、鄰裡矛盾等問題沒少拿下,這都是大家的功勞。我們要做的,就是當好百姓的‘解鈴人’!”

別看調解室不大,但在老范眼裡,這裡可是為村民排解各類矛盾糾紛的“大本營”:“現在鄉親們都知道,村裡有了講理的地兒。有矛盾,大家坐下來掰扯掰扯,不繞彎、不兜圈,講的都是敞亮話,疙瘩自然就好解多了。”

“花滿橋紅調解室”在基層群眾中發揮的調解作用,是灣沚區花橋鎮開展為民司法的有效實踐,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亮點。

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花橋鎮矛盾化解率達93%,12345熱線投訴量同比下降68%。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花橋村無人機誤噴農藥糾紛調解案例還入選了司法部案例庫。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