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東至:從數字化沃野走向世界的“黃金天耳”

2025年09月05日16:2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近日,2025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單正式公布,東至金耳赫然在列,成為代表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又一“金字招牌”。

“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須產自特定區域,具備相當規模與市場認可度,兼具鮮明地域特色與優良品質。東至金耳的入選,不僅是對其產品本身的高度認可,更是對該縣以科技賦能農業、推動產業升級路徑的肯定。

歷山腳下,菌業飄香。

位於堯渡鎮管山村的金耳種植基地,是東至金耳產業的核心示范區。這裡依托數字化、智能化種植模式,建成了全國領先的金耳數字化智能車間,成為鄉村振興中一張亮眼名片。

自2019年起,堯渡鎮緊扣“穩優培新”的食用菌發展策略,將藥食同源的金耳確定為主導產業,明確智能化、規模化發展方向。通過組建專業研發團隊,成功攻克菌種本土化難題,自主研發工廠化栽培技術,為金耳量產打下堅實基礎。

2023年,總投入1200萬元的標准化產業園基地正式啟動建設,堅持“標准化+數字化”雙驅動。目前已建成智慧菌房3200平方米、菌棒加工房1200平方米及900立方米冷庫,實現從生產、接種、培育到採收、冷藏的全鏈條數字化管理。2025年,該基地榮獲有機產品認証,金耳品質與標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階。

基地負責人汪旭紅介紹:“我們依托‘5G+物聯網’技術,通過環境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CO₂等參數,利用算法動態優化生產,掌握六大核心技術,環境調控誤差率低於3%,單產提高30%,年產能達40萬棒。”如今,基地年產金耳200萬棒,產值突破1500萬元,產能規模穩居全國前列。

在推進產業現代化的同時,基地積極構建“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機制,帶動周邊10余個村的農戶參與種植。村民可通過資金入股、勞務合作等方式融入產業鏈,實現人均年增收5-6萬元。“在基地做菌房管理,學了技術,收入也翻了一番。”管山村村民吳路萍喜悅地說。

品牌與市場同步發力。基地攜手上海交通大學、雲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機構,開展金耳深加工與功能性產品研發,推動品種創新與智慧種植。依托“黃金天耳”品牌戰略,正加快建設產品研發展示中心,並引入VR“雲工廠”提升消費體驗。線上線下銷售網絡覆蓋全國60多個跨境電商產業園、320個“大龍到家”社區門店。

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是一個新起點。東至縣將以金耳基地為樣板,持續推動產業向標准化、品牌化、國際化邁進,真正以“小產品”帶動“大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王超)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