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廬陽區:由“堵”變“疏”暢通精細管理“最后一米”

清晨七點,廬陽區雙崗街道萬小店社區八一廠小區西門出入口,曾經被流動攤點“包圍”、擁堵不堪的出入口,如今路面整潔、通行有序,居民們步履從容地進出。這一顯著變化,源於社區探索“堵疏結合”的精細化管理新路徑,成功化解了困擾多年的佔道經營頑疾。
長期以來,八一廠小區西門因靠近主干道,人流量大,成了流動商販的“必爭之地”。流動商販在此售賣蔬菜水果、早點小吃,高峰時段攤位甚至佔據了小區出入口一半位置,不僅導致早晚交通擁堵,油漬、果皮、塑料袋等垃圾也讓周邊環境大打折扣。“此前我們多次整治,商販們卻跟我們‘打游擊’,這邊剛清理完,那邊一轉身又卷土重來。”社區負責人坦言,單純的“堵截”式管理,既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還容易引發商販抵觸情緒,甚至激化矛盾。
一方面,周邊上班族對早點、小吃需求強烈,流動商販的存在確實為他們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多數商販是附近失地農民或下崗職工,擺攤是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如果強制禁止擺攤,可能會忽視民生需求,也不利於后續管理。”社區經過多次調研論証,決定轉變思路,變堵為疏。
社區首先搭建溝通橋梁,工作人員逐戶聯系商販,記錄他們的經營品類、家庭情況和實際困難,隨后組織召開由商販、物業參加的溝通協調會。會上,社區告知了《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也傾聽了各方訴求。與此同時,社區與小區物業多次協商,最終選定小區西門內一排空地作為集中經營區,明確經營時間、衛生責任和秩序維護要求。“家門口的路不堵了,買早餐也不用繞遠,小區門口環境變好了,出行也更安全。”居民劉先生說。
萬小店社區積極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方式,既不回避城市管理的規范要求,也不忽視群眾的實際需求,通過搭建多方協商平台,讓治理從“單向管理”轉向“多元共治”。社區負責人說道:“城市管理既要‘面子’整潔,也要‘裡子’溫暖,找到城市建設與人間煙火的平衡點,才能真正暢通精細化管理的‘最后一米’。”(林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