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利辛縣逆勢而上 全力推動肉牛產業振興

地處黃淮平原南部、豫皖兩省交界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肉牛產業歷史悠久、發展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當地積極貫徹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高位推動、規劃引領,重新為地方肉牛產業發展注入動力,2024年肉牛存欄量達9.25萬頭,成為新近起勢的牛業大縣之一,將成為中國畜牧業協會2025年牛業發展大會承辦地。
“當下,‘養好牛’是全縣上下高度統一的認識。力爭到2027年實現全縣肉牛出欄30萬頭、全產業鏈產值300億元,打造成為區域重要的肉牛種源供應基地、綠色數智化養殖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高端優質牛肉產品供應基地。”利辛縣委書記張吉明說。
面對一段時間以來國內肉牛產業面臨的進口沖擊、需求不振、價格走低等系列困難,一座皖北縣城緣何“逆勢”養牛?轉變偏弱發展態勢、推動產業爬坡過坎,這座“牛縣”又有何方法訣竅?
闖“預期”關——立足實際打造主導產業,提振產業發展信心
利辛是傳統產糧大縣,現有耕地210萬畝、2024年糧食總產量27.9億斤,每年約200萬噸的秸稈資源量,為草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使當地一直保持著較大的肉牛養殖規模。
豐富的秸稈資源為利辛縣草食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面對國內市場深度調整,利辛縣著力布局肉牛產業頗顯勇氣和智慧。“建設承載糧食及秸稈等副產物轉化增殖的肉牛大產業”,是《利辛縣肉牛全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的明確目標,逆勢而上的背后,則是地方政府基於對省情、縣情的深刻把握,謀定而動的堅定發展決心。
“2023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提出‘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的新要求,這為利辛縣鄉村產業振興指明了方向。”在利辛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焦鵬看來,以利辛為代表的皖北農業大縣種植業基礎良好,促進秸稈資源就地轉化、就近利用、過腹增值,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種養循環、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有效途徑,同時,肉牛產業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具有成為皖北地區鄉村振興主導產業的潛力。
雖有產業基礎,但利辛肉牛產業長期處在初級階段,養殖技術、深加工水平、附加值等都有待提升。為加速轉型升級、統籌謀劃推進,利辛縣率先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肉牛全產業鏈發展領導小組,成立現代肉牛全產業鏈發展專班,建立縣委常委包保規模企業機制,逐級壓實相關工作責任。
立足肉牛養殖“小規模、大群體”格局,利辛縣多措並舉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橫向上,劃定望疃、中疃、闞疃三鎮為“三疃旺牛”產業圈,在設施用地、項目招引等方面予以支持,以“賽牛”機制激發發展動力﹔縱向上,創新提出“支部建在牛背上”理念,通過上下聯動精准排查,建立台賬及時掌握肉牛產業基礎數據,安排專職黨建工作指導員“一對一”對接龍頭企業,精心幫包服務、共享人才技術資源,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現代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吉明表示,發展現代肉牛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為企業主動靠前服務,利辛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政治核心作用,不斷擴大黨組織在肉牛全產業鏈各環節上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把肉牛與全縣糧食、果蔬等農業領域優勢資源緊密結合,推動現代肉牛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闖“保障”關——強化資源要素集成集聚,助力產業企穩回升
盛夏,皖北大地正午氣溫已高達35℃以上,中疃鎮海永養殖場負責人孫海永在牛舍裡忙得濕透了衣衫,顧不得歇涼,他又趕忙出門去提用賣牛錢新購置的小轎車。“為啥能賺錢?買牛犢子全靠眼力,我跟牛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來骨架大不大、長肉快不快。”他介紹,去年年底自己以每斤10元的價格抄底購進了一批約700斤的架子牛,育肥6個月長到1200斤左右,目前出欄價格已回升至每斤13元,刨去飼料、人工成本,利潤仍然可觀。
在長期從事草食動物養殖技術服務的澤牧久遠生物科技研究院負責人黃正勇看來,盡管肉牛價格尚處市場低谷期,但以孫海永為代表的“老把式”們抄底補欄、逆勢發展,展現出利辛肉牛產業的深厚基礎和較強韌性,當地政府從秸稈資源化利用、養殖技術升級、產業鏈標准化建設等多維度深度賦能,為肉牛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一條頗具示范意義的發展路徑。
在中疃鎮,類似孫海永的養殖戶很多,針對傳統養殖小、散、弱局面,當地加強財政投入,統一規劃建設新型養殖園區,配套水、電、路引導養殖戶入駐,以標准化設施園區帶動傳統養牛向現代化養牛跨越。
另一方面,利辛縣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孫海永辦理了肉牛“活體貸”970萬元,財政提供貼息,有效助力其度過市場周期、擴大養殖規模。2024年5月,全國首個肉牛價格指數“保險+期貨”試點落地利辛,養殖戶以購買目標價格保險的方式將價格下跌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購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期權,利用期貨市場相關品種進行風險對沖,這一創新項目為肉牛養殖戶提供了風險管理的新工具,增強了肉牛生產穩定性。
利辛縣多措並舉推動肉牛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針對當前肉牛產業實際困難,利辛縣又出台支持肉牛全產業鏈發展十條政策,設立2億元專項基金對產業鏈延伸配套領域進行股權投資,支持新建牛場用地保障、基礎母牛繁育、種質資源保護提升、疫病防控、秸稈飼料化生產和有機肥加工、牛肉精深加工及品牌培育,實施保險補貼和“政銀擔”聯動,構筑起產業平穩發展的“四梁八柱”。
從財政投入到金融創新,利辛縣通過政策“組合拳”推動資源要素集成集聚,有效緩解肉牛企業資金、市場等壓力,助力產業發展企穩回升。
闖“效益”關——交融共進布局全產業鏈,做好產業增值文章
一頭肉牛,在價格景氣時直接售賣給屠宰場,價值約為兩萬元,若通過精細加工,其價值將大幅攀升,甚至可以媲美一輛小汽車的售價。利辛縣所處的皖北地區,以一道小吃“牛肉湯”聞名全國,背靠牛肉消費大市場,當地布局肉牛全產業鏈,並在集中育肥和精深加工等環節探索區別於其他肉牛主產區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走進位於望疃鎮的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養殖場,每頭肉牛都戴有詳細記錄入場、生長等情況的耳標,並由技術員定期對不同批次的牛進行抽檢,根據體重、生長速度等情況,科學制定營養配方,保障產出的牛肉品質。“規模化養殖要有效益,精細化管理是關鍵。我們借助‘徽牛雲’平台,實現全程精准、及時、高效的經營數據和預警分析,預計每出欄1頭牛可節約生產成本100元。”公司董事長高亞成說。
高亞成口中的“徽牛雲”平台,是公司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的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集生物資產監管、營養與健康管理、成本核算以及食品安全追溯等功能於一體,實現肉牛全產業鏈數據深度融合,幫助經營主體由“會養牛”向“慧養牛”轉型。
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開發多樣化牛肉產品。
除了養殖端的科技賦能,利辛縣還向上下游兩端發力,實現肉牛產業鏈閉環和價值鏈延伸。開工建設肉牛核心群良種繁育項目,包括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國家級種公牛站、凍精胚胎實驗室,竣工后將擁有核心群母牛1600余頭、核心種公牛200頭,年產凍精約500萬劑,同時著力推廣應用,通過提供母牛繁殖技術、育肥生產管理、飼料營養指導並回收育肥牛的方式,輻射帶動周邊百余戶農戶戶均增收約5萬元﹔著手規劃建設多個規模化屠宰場,年屠宰能力將達20萬頭,積極推動大型企業深加工項目落地,引導開發冰鮮、調理及熟食等多樣化牛肉產品,進一步由單純外銷活牛向銷售肉制品轉型。
“吃干榨淨”肉牛養殖副產物,在闞疃鎮昊東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萬頭養殖場,場床一體化技術將牛的臥床與運動場合二為一,打碎的秸稈、谷殼等加上復合發酵菌種堆成牛床,不僅能消除養殖異味,最終還可以自動發酵成有機肥。此外,利辛縣引進安徽能源集團生物質天然氣項目,可滿足1.5—2萬頭牛的糞污消納需求,年產530萬立方米生物天然氣和2萬余噸固態有機肥及液態沼液﹔吉諾生命健康有限公司則利用牛血等材料,生產細胞培養基、血清等生物試劑耗材,實現“邊角料”的再次“價值躍升”。
錨定“種好糧、養好牛、做好菜”的農業產業發展目標,利辛縣對現代肉牛產業鏈進行全面提升、補充和完善,一個“牛在利辛養、吃在全中國”的中原農區特色牛產業帶正快速起勢。(焦宏 楊丹丹 趙煒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