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宿州

從“人人可為”到“處處可為”——宿州志願服務常態化建設的創新實踐

2025年08月04日15: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進小區,陳阿姨已經拿著理發工具出門了,她今天要幫獨居的李奶奶修剪頭發﹔在學校宿舍,在校大學生小王在午休時打開手機,通過線上平台為留守兒童輔導了30分鐘英語﹔傍晚時分,在社區的文化廣場上,由醫護人員組成的公益問診志願服務隊正幫老人量血壓……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串聯起志願服務“人人可為、處處可為”的生動日常,成為滲透在生活肌理中的社會風尚,讓善意在城市與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流轉。

埇橋區九中社區“微光助老”志願服務活動。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埇橋區九中社區“微光助老”志願服務活動。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打破“隱形門檻”:從“少數人做”到“全民參與”的破圈

“以前總覺得做志願得‘有兩把刷子’,要麼能歌善舞,要麼懂專業技能,直到社區喊我去幫張大爺打掃衛生,才發現幫助獨居老人也是一種貢獻。”九中社區居民小陳的話,道出了許多人對志願服務的認知轉變。

過去,志願服務常被貼上“高門檻”標簽——仿佛隻有擁有充裕時間、專業能力的人才能參與。而現在,這種“隱形門檻”正在被打破。原來志願服務並不需要“身懷絕技”——在社區,協助整理圖書、打掃公共區域、為鄰居代收快遞,這些日常小事都屬於志願服務﹔在網絡上,轉發公益信息、為公益項目投票、參與線上捐款動員,指尖的操作也能傳遞溫暖﹔在特殊節點,如大型活動期間引導秩序、節假日為堅守崗位的人送杯水,時機性的參與同樣有價值。

志願服務的初衷不是“做大事”,而是“做實事”,“人人可為”的本質,是讓志願服務回歸“人人”的主體性——每個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貢獻力量。當我們允許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付出,“人人可為”就不再是口號。

織密“服務網絡”:從“社區小圈子”到“社會大場景”的延伸

“家裡的電視機壞了,誰能幫忙修一下?”在鳳池社區的居民微信群裡,鄭爺爺的求助信息發出后,不一會兒,“螢火虫”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陳大伯就帶著工具上門了。這樣的高效對接,源於社區志願者之家探索構建的“15分鐘志願服務圈”。

志願者幫助居民修理電視。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志願者幫助居民修理電視。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要實現“處處可為”,關鍵在於讓需求與服務精准相遇。在大澤社區,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就能獲取社區內志願活動信息。居民可以根據社區發布的信息,結合自身特長,選擇服務的活動內容,隨時可以找到需要幫助的人﹔在祥安社區,由黨員、社區能人、新就業群體、熱心商戶等志願者組建的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利用資源優勢將“網格化”和“紅色服務”緊密結合,構建社區治理與志願服務相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全省首家“紅十字智慧社區”,實現志願服務單人培訓、考試、發証一次性完成,有效提升了轄區內居民應急救護能力。

從線上平台的智能調度到線下陣地的網格化覆蓋,志願服務正從“集中活動”變成“隨處可見”。在社區的公告欄上、村委會的便民服務中心裡、城市的公交站台邊,“需要幫助”與“願意幫忙”的信息不斷交匯,織成一張遍布城鄉的溫暖網絡。

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活動。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活動。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激活“內生動力”:從“偶爾為之”變為“常態長效”

“志願服務滿5000小時,可以認定為三星級志願者。這是我用星級志願者証書和積分兌換的圖書券,這是我給孩子兌換的書籍,這樣的兌換更有意義!”在蕭縣八達書店,志願者葛女士展示著自己的“服務積分”,這些積分讓她更有動力堅持下去。這些志願者們所追尋的並不是積分背后的“可兌換”,而是那一份被重視的善意堅持。

宿州市通過媒體宣傳、公益廣告、“宿說志願”專欄等形式,展示志願服務風採,用真實故事打動人心﹔舉辦“志願江淮 你我同行”志願服務項目現場交流會、“溫暖百姓心 照亮一座城”學雷鋒志願服務展示交流活動等,傳播志願服務精神,將公益理念融入市民生活,為志願服務從“可為”到“有為”提供了文化支撐。

各地各部門的激勵機制,為志願服務注入了持久活力。靈璧縣制定《凝新聚力“靈”你同行 齊參與快遞外賣員積分兌換標准》,通過積分量化貢獻值,讓治理參與可感知、可積累、可兌換﹔蕭縣出台《志願者嘉許禮遇辦法》,通過對參與志願服務的人員實施“生活禮遇”“文旅禮遇”等政策,助力形成人人參與志願服務的新風尚。

志願服務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大事”,而是“多數人的小事”。當“人人可為”的理念遇上“處處可為”的實踐,整個社會都在變得更有溫度。正如一位志願者所說:“我們或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每個人的一點點善意,終將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王婷竹)

(責編:黃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