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與花束(我與一座城)

《人民日報》(2025年07月30日 第 20 版)
亳州,這個名字第一次躍入眼帘的時候,我將它讀成了“毫州”。據說很多人都犯過這個錯誤,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亳州的知名度不算高。
但了解了一些亳州的歷史之后,發覺它配得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謂。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三國演義》裡寫的“譙郡”即今亳州,現在市內不少區域、街道、路橋還以“譙”命名。亳州也是曹操的故鄉,他給這座城留下了一條約8000米的“曹操運兵道”。運兵道至今保存完好,我偶爾錯覺,以為轉彎處會遇見曹操。
第一次到亳州,去的第一個地方,是亳州北關歷史街區,那裡有特別值得一看的花戲樓。花戲樓亦稱“山陝會館”,戲樓的磚雕、木雕、彩繪保存完好,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一個人在北關閑逛,心裡一直在琢磨:全國古城裡,有“北關”的比比皆是,亳州的北關,又有什麼特別的呢?直至看到清代旅亳晉商王同之說的這句:“願揮黃金萬鎰,換北關三寸日光”,才恍然大悟。安徽是南方省份,但按照中國地理學界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亳州位於淮河以北,地理上屬於北方。因此,亳州奇妙地融合了北方的豪放、南方的婉約,以及平原賦予的開闊與高遠。或許正因此,王同之才有這樣的感慨,此地日光金貴,值得為之“揮金如土”。
亳州的日光,4、5月份為最佳。這個季節,牡丹開罷芍藥開,有時兩種花在同時間段內競相開放。這兩種花都可入藥。亳州是神醫華佗的故鄉,種植藥材自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牡丹和芍藥不但給亳州帶來了美,還給亳州人增加了美名,難怪明朝亳州人王寰洽這樣寫道:“名花此地傾城久”。亳州很早就名花傾城,在當代的知名度卻降低了,不得不說這是個遺憾。換個角度看,正因為開發得晚,游人不算多,亳州也得以保留了諸多原汁原味的古城味道。
我曾三次去亳州,每次必定要去一家名為“之意書社”的書店。我對這座千年古都的了解,以及與這座城市的緣分,正是從之意書社開始的。
之意書社選書有品位,文藝氣息濃,我很喜歡書社裡那個做活動的階梯式空間——讀者在高處,做講座的作家在低處,說話的時候,要仰著頭才能接觸到讀者的視線,這很好,讓人覺得放鬆。之意書社有幾位氣質很好的店員,安靜又不失機敏,帶著天生書店人的氣質。記得那年芍藥花開時,兩個店員帶我們一起去看萬畝花海,白色、黃色、紫色和粉色的芍藥花競相爭艷,拍進照片裡非常好看。
最近幾年雖沒有再去亳州,但每到春末夏初,總是能收到一束寄自之意書社的芍藥花束。收到后將之移入花瓶中,還可以盛放近兩周。來自書店的花束,讓人心情無比愉悅。因而,每次想到亳州,總會想到芍藥花的味道,淡淡的,清新而典雅。當然,也會想到亳州北關的日光,想到那次坐在咖啡店裡,看著燦爛了一天的日光逐漸淡去,斜陽照射在窗櫺上,那一根根窗櫺閃閃發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