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亳州

“亳州好人”羅賢德:二十載孝老愛親書寫擔當 傾情堅守詮釋大愛

2025年07月28日17:1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娘,恁今早還吃小米粥稀飯不?”三伏天的清晨,家住亳州市渦陽縣馬店集鎮大胡王堯居委會耿庄的羅賢德趁著涼意,一邊熟練洗著衣服,一邊詢問著老人。接下來他圍著灶台忙碌著,“娘牙口不好,粥得熬得稠稠的才好消化。”他嘴裡念叨著,像在跟自己說話,又像在跟裡屋的老人報備。

正在做家務的羅賢德與岳母。渦陽縣馬店集鎮供圖

正在做家務的羅賢德與岳母。渦陽縣馬店集鎮供圖

這樣的清晨,對他而言,早已是二十多年來的日常。2001年,33歲的羅賢德人生軌跡因一場意外悄然改變。妻子的弟弟意外離世,弟媳改嫁,留下年過花甲的岳父母和年幼的內侄。看著愁容滿面的親人,羅賢德沒有絲毫猶豫:“爹,娘,你們跟孩子搬過來住吧,我來照顧你們。”彼時,這個決定意味著他要扛起贍養四位老人(自己的雙親與岳父母)、撫養三個孩子(兩個親生子女與內侄)的重擔。岳父患肺病多年,需長期服藥,即便岳父母當時住在四川老家,羅賢德也堅持每月按時買好藥郵寄過去,從未間斷。2011年,岳父病情加重住院,他白天忙於生計,晚上就守在病床前,給老人擦身、喂水、揉腿。一年后,岳父還是沒能挺過去。岳父走后,羅賢德對岳母的照料愈發細致。妻子后來去外地幫著帶外孫,他便獨自包攬了岳母的起居。如今已是80多歲的岳母逢人便念叨:“要不是俺女婿,我哪能有今天?這都是我的福氣。”

對自己的雙親,羅賢德同樣盡心。因弟弟一家常年在外務工,作為家中長子的他主動承擔起贍養責任。父母的住處離他家幾百米,無論刮風下雨,他每天都按時送飯。工作清閑時,他會多陪伴老人,喂飯、聊天,讓老人安享晚年。母親身體尚健,父親則日漸衰弱,他便將飯菜做得更軟爛,方便老人咀嚼。二十多年來,老人的衣食住行從無虧欠,這份堅持贏得了鄉鄰的一致稱贊。

“孩子剛到家裡時,怯生生的,不愛說話,見了人就躲。”鄰居回憶起內侄剛來時的模樣,至今印象深刻。家庭變故讓年幼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羅賢德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再忙也會擠出時間陪陪孩子,晚上收攤回家再累,也會坐在孩子床邊聊上幾句:“有啥心事跟我說,這兒就是你的家。”

到了上學的年紀,羅賢德咬咬牙把內侄送到縣城讀書。“城裡教學條件好,咱不能耽誤孩子。”當時三個孩子的學費、四位老人的生活醫藥費壓得他喘不過氣,為支撐家庭,他做過多種營生,賣紅薯粉、擺小吃攤、做衣服,起早貪黑卻從不讓孩子受委屈。如今,內侄已是部隊連級干部,不僅入了黨,還因表現優異榮立二等功,被推薦到軍校深造。羅賢德每次提起內侄,眼裡都透著驕傲:“看到娘家侄子如此出息,比自己孩子成才還高興。”

在他的影響下,兩個親生子女也懂事得早。女兒說:“小時候看爹每天起早貪黑,卻從不說苦。”如今,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成家立業后,每逢節假日總會帶著禮物回家,都搶著幫父親做家務、陪老人聊天。這種孝親氛圍也影響著整個家族,羅賢德與兄弟姐妹相處和睦,作為長子的他常說“老大擔得多點是應該的”,在他的帶動下,兄弟姐妹間互敬互愛,大家都秉持著誰有時間和精力就多照顧點老人的原則,從未因贍養問題產生過分歧。

這些年,羅賢德的故事像一粒種子,在村裡扎了根,村民們看在眼裡,也學在心裡。二十多年來,羅賢德用日復一日的堅守,把“孝老愛親”四個字寫得實實在在。他沒說過什麼豪言壯語,卻用肩膀扛起了一個大家庭的希望﹔他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用點滴行動溫暖了歲月,也照亮了鄉鄰。(趙瑞雪)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