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推動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

“大姐,您家門口堆的這些紙箱可得挪挪地方呀。樓道是消防通道,真要是出點事兒,那多危險!”上午11點,外賣騎手李軍在配送訂單時,笑著對居民提醒道。說完,他掏出手機,拍下3單元樓道裡堆放的雜物,順手發給了社區網格員小張。這樣的一個日常場景,正是宿州推動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
黨建領航:移動網格員激活“治理末梢”
在泗縣桂語園小區,快遞車上的“先鋒騎士”標識格外醒目,這些網約配送員在日常工作中化身“移動網格員”,通過“隨手拍”及時上報發現的窨井蓋破損、消防通道堵塞等問題。截至目前,該機制已累計協助處理各類隱患900余件,大大提升了社區治理效率。社區書記對此點贊:“‘黨建+網格’模式既提升了騎手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又為發展新業態黨員儲備了優質苗子。”
宿州市創新性地引導網約配送員這支“流動大軍”轉化為基層治理的“移動哨兵”,依托其全天候、高流動性的職業特性,通過“黨建+網格”模式,引導黨員騎手擔任社區兼職網格員。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城市探頭”通過專屬數字化平台,可實時上報發現的衛生死角、設施損壞等各類問題,既降低了治理成本,又提升了問題處置效率。
積分驅動:“隨手拍”構建共治新生態
“上次反映萊迪街消防栓漏水,不到三分鐘就有物業聯系我問具體情況,半個小時左右就反饋問題已經解決。我因此獲得積分兌換了水杯,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安全隱患!”來自靈璧縣的騎手程師傅說。
為進一步激發網約配送員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宿州設立“積分超市”,制定積分兌換標准,設置隱患上報、公益服務等積分項。騎手們通過隨手拍,隨時上報安全隱患,成功上報即可獲得積分,憑積分可兌換水杯、電器、充電券等實用物品。
驛站升級:從“能量站”變身“治理前哨”
“跑了一上午,進來喝口水、充個電,比啥都強。”在埇橋區萬達廣場的“暖蜂歸宿黨群驛站”裡,剛送完貨的黨員騎手孫軍擦著汗說。宿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聚焦新就業群體需求,依托郵政服務站點、工會之家等陣地,打造新就業群體“暖蜂驛站”,不僅配備了飲水機、急救箱、充電插座等設備,還提供報刊、熱水、充電器、雨傘等物品,各類服務一應俱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這樣的暖心站點300余個,覆蓋全部縣區,累計服務近萬人次,成為新就業群體的“能量補給站”。
更重要的是,這些驛站正逐步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前哨站”。在開展“夏送清涼”等活動服務300余位騎手的同時,引導他們發揮“移動網格員”作用,將配送途中發現的環境衛生、安全隱患等問題及時反饋社區。這種“服務+治理”的雙向賦能模式,既解決了新就業群體的實際需求,又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實現了從“服務對象”到“治理力量”的轉變。
從黨員騎手帶頭示范,到積分激勵全民參與﹔從基礎服務站點建設,到治理功能深度拓展。實踐証明:當城市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流動的“城市探頭”,當新業態從業者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基層治理就能形成更接地氣、更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整座城市也會變得更有溫度。(陳思雨 孫曉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