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淮上區: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近年來,淮上區深耕基層治理創新實踐,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合力,以精准服務回應民生需求,以多元共治激發社區活力,黨員成了小區建設的“主心骨”,曾經困擾居民的電動車充電難題得到妥善解決,外賣快遞小哥化身社區治理的“移動探頭”……一項項治理舉措落地生根,一個個民生痛點迎刃而解,這些變化正是淮上區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的生動縮影。
黨建引領“紅色引擎”驅動治理升級
在淮上區桃花園社區的公告欄前,黨員志願者李先生正張貼垃圾分類宣傳海報,胸前的黨員徽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現在小區裡大事小情,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上,這‘紅色物業’就是咱的主心骨!”他口中的“紅色物業”,正是淮上區把黨組織建在治理最前沿的生動實踐。
在桃花園社區,“紅立方”品牌深度驅動“紅色物業”發展——物業黨支部牽頭成立“話說桃事”服務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創新“英雄榜”制度提升服務品質,社區鄰裡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等讓精細化服務浸潤人心。桃花園社區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紅色引擎”,通過責任壓實、服務優化、監督強化三維精准發力,構建起全域覆蓋、多維聯動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黨建品牌引領下,催生了桃花園社區的深層“善治”實踐。為及時響應居民訴求,該社區建立27個樓棟微信網格群,“電梯報修”“政策咨詢”實現秒級對接,同步開展黨員議事會、居民代表大會等多維協商,讓治理始於“善應”民聲。針對安置小區特殊情況,社區聚焦“一小”看護難題,依托黨群陣地開設假期興趣班﹔聯動共建單位打造“一老一小一新”特色服務,將“獨腳戲”變為多元“大合唱”,以“善解”激活治理合力。社區悄然活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室,手工制作、繪本閱讀輪番上演,老年教學點與新就業群體“淮畔新港灣”傳遞社區溫度,以“善為”改善點滴民生,匯聚幸福暖流。
作為區域治理的重要陣地,小蚌埠鎮建立“書記領銜抓總、包保常態聯村、任務閉環管理”三級責任體系,依托黨建工作例會制度常態化剖析指導52個基層黨組織建設,對“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及黨員“活力工程”實施全過程紀實管理,確保壓力精准傳導、責任貫穿全過程,為治理創新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
在責任體系支撐下,小蚌埠鎮聚焦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精心打造“一域一品”紅色服務品牌集群。桃花園社區“紅立方”品牌引領治理創新,荷花園社區“廊亭漫談”暢通民意,桂花園社區“七彩連心卡”精准對接需求,5個社區高標准建成“淮畔新港灣”陣地,串聯形成“15分鐘黨群服務圈”。依托品牌集群效應,各社區整合醫療、社會組織等資源組建服務聯盟,開展健康義診、困難幫扶等活動30余場次,惠及群眾1400余人次。
小區路面硬化、公共設施維修、解決飛線充電……小蚌埠鎮深入實施黨員“活力工程”,通過設崗定責,為400余名無職黨員搭建服務平台,認領10余種服務崗位,服務群眾3000余人次,累計解決40余件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驅動基層治理從“內循環”向“聯動化”躍升。
近年來,淮上區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構建起嚴密的治理支撐體系。始終將黨的領導貫穿治理全鏈條,因地制宜創設“黨群連心站”“黨員驛站”等多元平台,持續拓寬服務半徑。截至目前,淮上區成立業主委員會38個、環境與物業管理委員會18個,覆蓋56個物業管理區域﹔所有住宅小區全面實現物業服務、小區(網格)黨支部、黨群服務站三個“全覆蓋”,一張嚴密高效的紅色治理網絡已在淮上大地織就。
精准施治直擊痛點傳遞民生溫度
黨群關系越發密切、鄰裡之間更加和睦、和諧社區日益發展……淮上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通過精准對接群眾需求、整合多元主體力量,接“斷點”、擊“痛點”、攻“難點”,不斷優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實效。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電動車充電難題,國購廣場社區堅持“三位一體”工作法,聯合物業、業委會成立專項工作組,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集居民意見,精准摸排電動車保有量及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科學規劃建設方案,新增智能充電樁210個、防雨車棚13處,能滿足400余輛電動車充電需求。“現在停車充電方便又安全,樓道也整潔多了。”居民劉女士的點贊印証了工作成效。物業經理也表示:“充電設施完善后,飛線充電現象減少80%,安全管理壓力明顯減輕。”
在淮濱街道外灘花園社區,一件件民生“小事”正在演繹基層治理的“大文章”。社區黨委積極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其中“愛心裁縫鋪”已累計服務居民386人次。志願者張師傅自帶縫紉設備,每日准時“坐診”,為居民提供衣物縫補服務。“張師傅手藝好又耐心,我的舊衣服經他改造像新的一樣。”居民李阿姨贊不絕口。更貼心的是“心靈港灣”心理咨詢室,這裡不僅有舒適的環境,還有專業心理咨詢師團隊,已開展心理輔導100人次、專題講座20場,成為社區居民的“心靈加油站”。
最受群眾歡迎的是“你點我派”三單服務模式。這個創新機制構建了“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多元接單”的服務機制,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已精准對接居民需求1000余件。從家電維修到法律咨詢,從老人照護到兒童托管,各類民生需求都能得到快速響應。
為保障區域安全,維護民生底線,淮上區建立“網格排查+專項治理”工作機制,完成19個小區消防設施改造,對56個小區開展外牆脫落隱患專項排查,累計整治隱患點725處,維修面積24425平方米。同步推進智慧安防建設,新增安置小區監控探頭1000多個,實現公共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切實提升小區安全指數。
基層治理的溫度來自對群眾需求的精准把握。從硬件改造到軟件升級,從解決“急難愁盼”到關注“心靈需求”,淮上區用繡花功夫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在這裡,每一項民生工程都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紐帶,每一次貼心服務都在詮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初心,真正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多元共治“居業物協同”激活治理新動能
“街道路面石球發生損壞。”“小區樓梯間裡有雜物堆積。”在一款由明珠社區開發的“先鋒騎手”小程序中,轄區內外賣小哥正熱心地將送餐時發現的問題一一上傳。
近年來,隨著淮上區開展“騎創文明”行動,越來越多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參與到基層社區治理和城市文明創建工作中。淮上區開發“先鋒騎手”微信小程序設置了“隨手拍”功能模塊,騎手們隻需通過手機APP,就能隨時隨地將發現的安全隱患、環境臟亂等各類問題拍照上傳,事件上傳后,后台管理員根據事件發生地、事件類別、難易程度,按照“小哥點單、部門接單、職能部門聯合屬地處理”模式進行派發事件。
“為了進一步激發騎手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我們依托‘先鋒騎手’小程序實行積分兌換制度,將騎手參與基層治理的情況量化為具體分數,採取‘專人管理、季度公示、年終考評’模式,以一年為一個積分周期,實行一人一冊、一事一記。”淮上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騎手每上報1條有效線索積10分到30分,參與文明勸導、助老服務等活動可獲20到50分,建立“奉獻一積分一回報”的良性循環體系。
目前,“先鋒騎手”平台累計產生積分93203分,120名“先鋒騎手”兌換雨衣、充電寶等物品。“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積分換的物品也為我們節省了開銷。”外賣員高先生表示,這種奉獻、積分、回報的良性循環,讓騎手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和回饋,有效提升了他們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和積極性。
從“滿天星”到“一團火”,淮上區通過黨建引領成功激活新就業群體的治理潛能。如今,354名“先鋒騎手”活躍在各個網格中,既是民生服務的“配送員”,更是基層治理的“生力軍”。他們用車輪丈量城市,用鏡頭捕捉問題,用服務傳遞溫暖,構建起“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當騎手們穿梭於街頭巷尾時,仙林苑社區正通過“居業物協同”機制疏通治理末梢。該社區建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月度協商制度,今年已整改物業服務問題50余處﹔引入專業社工力量化解糾紛20余次﹔更整合街道執法隊伍、法律顧問等30余人組建“社區合伙人”,讓治理力量穿透樓棟單元。
此外,淮上區廣泛設立“小板凳居民見面會”“便民接待日”“說事牆”等社區服務平台,吸納在職黨員、退役軍人、熱心居民組建“貼心紅管家”“夕陽紅”“同心圓”等多支志願服務隊,主動認領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
一件件實事落地,讓居民從“看客”變成“參與者”。這種“大家一起干”的治理模式,不僅解開了社區的“千千結”,更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基層扎下了根。眼下,淮上區正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滿意度”,書寫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淮上答卷”。(尤靖文 高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