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縣以完善功能與提升服務為抓手,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雙提升”勾勒城市文明圖景

蟬鳴半夏,萬物繁茂。7月3日,走進郎溪縣郎川街道郎濤新村巷,眼前景象令人欣喜,昔日逼仄雜亂的小巷變得干淨敞亮,車輛有序地停在新劃車位上。牆面上,浮雕展示著當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訴說著郎川文化的韻味。
“以前巷子窄得很,路人、電瓶車都錯不開身,下雨天更是‘一片汪洋’!”75歲的住戶張繼芳在這裡住了近40年,對變化感觸很深,“現在好了,積水沒了,電線規整了,還有了文化牆,住得舒服!”張繼芳老人的話道出了眾多郎溪市民的心聲。
近年來,郎溪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始終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力解決“出行難”“環境差”等民生痛點。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補短板等66個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市政建設總投資達179億元。完成寧蕪路等4條城區主次干道煥新升級,鳳居路等3條“斷頭路”全線貫通。G50改擴建、溧寧高速互通及連接線等項目開工建設,完成10條國省縣道等級提升,改造總裡程達73.1公裡。持續推進17個小區綠化提升,新增城市“口袋公園”、零星綠地20余個,文化巷道20條,“轉角遇到美”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新標配。
服務品質的提升,體現在細微之處的人性關懷。在大岩路農貿市場,農戶徐力保對愛心攤位贊不絕口:“有水有空調,雨天淋不著,晴天晒不著,滿意得很!”
這得益於郎溪縣堅持“有力”與“有情”相結合。在實施街面秩序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動”過程中,郎溪常態化開展佔道經營、農貿市場秩序等整治工作,既態度堅決、持之以恆,更結合實際、解決困難。在推進農貿市場管理中,為自產自銷、“提籃小賣”等群體開辟專區,免費提供必要經營場所﹔在樓棟管理中,合理設置嬰兒車、輪椅等臨時停放處﹔動員城區60家機關單位和商家免費開放廁所。
點滴文明,匯聚成風。郎溪縣通過創新實踐,打造“郎溪縣烈士陵園”等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7個“15分鐘閱讀圈”,組織“強國復興有我”等主題活動3300余場,吸引近10萬人參與,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制定“文明郎溪二十條”,完善村規民約,打造92個“新風堂”。選樹各級好人5470名,含“中國好人”8名、“安徽好人”14名﹔開展“百姓評百獎”,表彰設獎人64人、獲獎人84人。以“家有書香,門庭(廳)花香”為主題,表彰“兩香家庭”1000余戶。全縣注冊志願者5.8萬人,佔常住人口18.2%,常態化開展“星期五志願行動”“‘溪’望”等活動3484場次。同時開展“鄰裡節”等特色群眾活動287場次,動員群眾7.6萬人次。
從一條小巷的蝶變到整個城市的精進,從基礎設施“硬支撐”到人文關懷“軟服務”,郎溪縣以“功能完善”塑城市之形,以“服務提升”鑄文明之魂,讓“顏值”與“氣質”、“體驗”與“福祉”雙提升,書寫著文明城市創建的生動答卷。在這裡,“轉角遇到美”不僅是空間景觀的升級,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記者 羅鑫 張敬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