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例3CG磁導航PICC置管技術在安醫大二附院成功運用

靜脈治療是指通過靜脈途徑將藥物、血液制品等輸入體內的治療方法,在多種疾病治療中應用廣泛。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一例3CG磁導航技術引導下的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置管。護士運用該技術為一名11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精准置入可用於長期靜脈輸注治療的導管,填補了省內相關技術空白。
近日,在安醫大二附院兒科病房,兒科護士長、靜脈治療護理組組長朱琴熟練操作下,11歲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小月的右上臂靜脈被置入一根PICC導管。這根靜脈導管直徑僅1.33mm,比置管處的人體靜脈更纖細。置管過程僅十多分鐘,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全程無痛。接下來,患者小月將在該院兒童造血干細胞移植病區接受治療,造血干細胞和治療藥物將通過這根極細的導管輸注至體內,幫助孩子盡快康復。
安徽首例3CG磁導航PICC置管技術。
朱琴介紹,PICC置入技術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廣泛,尤其適用於需長期靜脈治療的患者。“導管可在患者體內留置最長達一年,避免反復扎針,減少患者痛苦。此次採用的3CG磁導航技術引導下的PICC置管,比傳統置管方式更安全,實現了導管位置的精確定位。”
朱琴進一步說明,傳統PICC置管后需通過X光片確認位置,患者需接受輻射暴露﹔若導管尖端位置不理想,須重新調整,給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帶來極大不便。此次對小月採用的3CG磁導航置管技術,優勢在於其多模態融合定位技術,通過整合電磁導航、腔內心電圖和超聲影像引導,實現導管尖端位置的實時動態追蹤與精准定位。磁導航系統如同為導管植入“定位芯片”,在置管過程中可實時追蹤導管尖端位置,操作人員根據屏幕顯示的心電信號特征性變化,能精確判斷導管尖端是否抵達理想位置,有效避免導管異位風險。全程無需X線輔助,尤其能保護兒童及腫瘤患者。
朱琴表示,上述3CG磁導航技術下的PICC置管操作模式目前為安徽省首例,極大提高了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未來,該院將在臨床進一步推廣運用該項技術,讓更多適應症患者享受更安全、高效的治療。
據了解,目前該院具備靜脈治療技術的護士近30人。該院較早開展靜脈治療等專科護士培養,現有8個省級專科護士臨床實踐基地,全院培養具備先進技術操作能力的專科護士170余人。(劉理揚 董悅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