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烈山區:“產業村長”上崗記

一個月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蔣疃社區,3000斤鮮金銀花迎來豐收季。微風拂過,金色的花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民們穿梭其間,手指翻飛間,一朵朵飽滿的“北花一號”被輕輕摘下,裝進竹簍。
“以前這山上全是石頭和雜草,種啥都不行,現在可不一樣了!”村民李方俠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皇書記’帶我們種金銀花,荒山變‘金山’,咱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視線轉向花田深處,正站在地頭查看土壤墒情的黝黑漢子皇永,便是村民口中的“皇書記”。作為蔣疃社區委員的他,如今多了個新頭銜——“產業村長”。
皇永正在查看土壤墒情。 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皇永的“產業村長”身份,源於烈山區2023年推出的創新舉措。該區明確要求“產業村長”必須“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會經營”,並面向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高校教授、本土致富能手、文旅企業負責人等群體廣泛招募,構建起“人才聚村、產業強村、市場興村”的鄉村發展新范式,能夠真正為鄉村產業注入活力。
彼時,面對149畝“種啥啥不長”的砂礫荒山,皇永帶著村“兩委”班子跑遍山東、河北等地考察,最終鎖定耐旱、耐瘠薄的“北花一號”金銀花,並推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動員99戶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盤活149畝荒山與撂荒地,讓70多歲的王大爺都成了股東:“皇書記把賬算到俺心坎裡了。”
為了讓產業真正“活”起來,皇永帶領村民改造3處廢棄機井,鋪設5760米灌溉管道,構建起覆蓋全基地的智能噴灌網絡。同時,邀請山東臨沂的種植專家組建“智囊團”,為村民傳授剪枝、病虫害防治等種植技術,為產業發展裝上“技術引擎”。
正在生長中的金銀花。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在區裡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昔日的撂荒地變成了現代化種植基地。通過標准化種植、科學化管理,蔣疃社區的金銀花以品質優良逐漸形成品牌效應,產品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超5萬元。
不止於此。三年來,從“靠天吃飯”到“靠花致富”,從“荒山禿嶺”到“產業綠洲”,在“產業村長”皇永的帶領下,村集體年增收達25萬元,村民戶均增收1.2萬元,年均創造300多個務工崗位,其中留守婦女就業佔比高達68%。
更令人欣喜的是,荒山綠化率從不足10%提升至95%,昔日砂礫地如今滿目蒼翠,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站在金銀花田邊,皇永指著遠處的山坡說:“明年我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上馬深加工生產線。”夕陽西下,金色的花海在微風中搖曳,村民們忙碌的身影與遠山構成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
昔日的撂荒地變成了現代化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當然,蔣疃社區的成功實踐,也為烈山區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這個獲評“全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的社區,其發展模式已在多個村鎮推廣。
如今,烈山區擇優選聘“文旅融合型”“運營管理型”“發展規劃型”等5大類“產業村長”18名,試點15個村(社區),並舉行集中簽約受聘儀式,推動正式駐村指導。
這18名“產業村長”正形成強大矩陣:榴園石榴、黃營靈棗搭上電商快車,黑花生試驗田結出科技碩果,和村蘋果通過品牌化運營身價倍增,連艾草都成了網紅工藝品……
同時,“產業村長”積極參與“跨村聯營”“共享菜園”“星空田園”等農文旅項目建設,協助引進游樂項目10個,規劃特色旅游路線4條,承辦文化活動7場,鄉村人氣和名氣進一步提升。
“產業村長”李峰推動校地合作搭建科技小院。烈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正如烈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芳所言:“我們要的不是挂名干部,而是能打通產業鏈‘任督二脈’的實戰派。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皇永這樣的‘四能干部’——能發現痛點、能整合資源、能落地變現、能帶富鄉親。”
眼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個又一個“點綠成金”的故事正在續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