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鎮之“Gu”系列報道之四:
固鎮之“顧”:“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一甲子光陰流轉,固鎮大地鐫刻下波瀾壯闊的發展詩行。值此固鎮縣建縣六十周年之際,人民網安徽頻道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這片熱土的滄桑巨變與澎湃新生。
六十年風雨兼程,固鎮從歷史的深處穩健走來。垓下古戰場的厚重文脈,在文旅融合的春風裡煥發新彩﹔沃野千頃的“皖北糧倉”,以科技為犁在廣袤田野上描繪著現代農業的壯美圖景﹔從青蔥校園裡琅琅書聲到工業園區內機器轟鳴,固鎮將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求實創新的工業精神熔鑄一爐,挺起縣域經濟崛起的堅實脊梁。
走進新時代,在“產業立縣、工業強縣、教育興縣、文旅富縣”戰略引領下,固鎮縣正將昨日願景鍛造成今日現實,又將今日奮斗鋪展為通向未來的嶄新序章。
“這裡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每位居民對城市或許有不同的感受,但唯獨在這件事上,可以達成共識。
事實也的確如此,隨便站在固鎮哪一座高樓上,目光所及,肯定有兩三所學校,教學樓帶“博士帽”的是小學,建有“智慧塔”的是初中。
來到固鎮縣第一中學,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裡,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仿佛吟唱著固鎮的未來,現代化的校園環境,已成為固鎮縣地標性建筑,比固鎮縣政府還氣派。
固鎮縣第一中學新校區。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然而,時光倒流六十年,固鎮的教育圖景卻截然不同。
“當年全縣隻有一所高中,學校處數多,但布局分散,師資短缺、學段斷層、辦學條件差是普遍現象。”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今年83歲的邵林仲仍是感慨連連。
1969年,大學畢業后的邵林仲來固鎮縣第一中學任化學老師,此后30多年的青春時光,他都留在了固鎮縣第一中學,親歷了固鎮教育的滄桑巨變。
邵林仲告訴記者,建縣之初,“黑屋子,土台子,裡邊坐著一群泥孩子”是學校的真實寫照,“上課一片人頭、下課一片石頭,”在課堂裡也是司空見慣。
固鎮縣第一中學老校區。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固鎮人叫響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強音。1986年,固鎮縣投入20萬元,新建了固鎮縣第一中學的四層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
“當時在固鎮,這是最高標准的樓房,四層樓有32個教室,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教學質量,都提升了一大截。”邵林仲說,彼時的固鎮縣第一中學已經是整個縣城的“地標”。
步入新時代,固鎮的教育“地標”再升級。2019年,固鎮縣政府投入6.5億,建設固鎮縣第一中學新校區。2023年2月,這所嶄新的現代化學校正式投入使用。
“校園面積從過去佔地十幾畝,到佔地300多畝,班級規模從過去32個班,到70多個班,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配套,放在整個省內,都是一流水平。”固鎮縣第一中學校長王昌成說。
俯瞰固鎮縣第一中學新校區。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走進固鎮縣實驗小學,寬敞明亮的教室、智能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的功能室,還有合唱、書法、足球、剪紙、攝影、象棋等各種社團活動……眾多孩子在優質教育環境裡,遙望外面的世界,放飛美好夢想。
這所和固鎮“同齡”的小學,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教學,到如今“手指輕點,聯通世界”的智慧課堂﹔從起初隻有五間教室的小學,到如今擁有四個校區、學生人數過萬的教育集團。
而固鎮縣第一中學、固鎮縣實驗小學的蛻變,正是固鎮縣“教育興縣”戰略的生動注腳。
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發展的維度眾多,而教育投入無疑是最直觀的指標。
固鎮縣教育局副局長楊榮花給了一組數字:固鎮縣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投入從2020年10.15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12.77億元,5年平均增長達7.6%,2024年,教育支出佔全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23.59%。
“其實固鎮縣地方財政並不寬裕,但是‘弱財政’也辦出了‘強教育’,這裡的教育環境絲毫不遜於大城市。”不少固鎮縣老教育工作者談起近些年的變化,感慨萬千。
近五年來,固鎮縣委、縣政府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60余所,新增學位56145個。截至目前,固鎮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20個,在校生108117人。
如今學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認真學習。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除了夯實基礎設施“硬實力”,固鎮還加強教育教學工作“軟實力”。近年來,固鎮縣積極向上爭取編制785個,招聘教師862名、高層次教育人才30名﹔啟動“情系谷陽”人才回歸工程,制定激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十條措施,引育省市級領軍人才、高級職稱、博士學歷等人才1239名。
在固鎮,所有心系孩子的人們,共同托舉著“教育”這兩個沉甸甸的字。這背后,是老師蠟炬成灰的無私奉獻,是家長每天風雨無阻的堅持接送,是政府不計得失的傾力付出。
因此,你在固鎮能看到,一棟棟嶄新的校舍拔地而起、一個個現代化教學設備投入使用、一項項助學優惠政策紛紛落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固鎮教育改革的每一步探索,教育事業的每一分發展,都在用心鋪就著“家門口上好學”的民生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