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岳西:小桑蠶“織”出大產業

人民網記者 高飛躍 陳若天
2025年06月28日16:38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第一批蠶繭剛賣完,有接近兩萬元的收入。”大別山深處的岳西縣來榜鎮關河村,年近6旬的吳問明正忙著清理家中的方格蔟,盤算著近期養第二批蠶。

“一年養個三四批,家門口就能致富,比外出打工強多了。”老吳的臉上露出笑容。

在岳西,像吳問明一樣靠著養蠶致富的農戶不勝枚舉。“家有5畝桑,脫貧奔小康”,這句曾在當地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是許多老百姓的真實寫照。

桑蠶。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桑蠶。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岳西縣位於大別山腹地,當地發展蠶桑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優勢,擁有1500多年的栽桑養蠶史,現有1.67萬戶蠶農、8.5萬畝桑園。2018年被中國蠶桑學會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

“我們現在養蠶採用專業化分工協作,省時化分段飼育的模式,和以往大不相同。”岳西縣特色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軍告訴記者,為了最大程度降低農戶的飼養難度,由縣農業農村局直屬的國有企業來統一催青蠶種, 鄉鎮小蠶共育室將小蠶精心飼育10天至“三齡”后再轉交至農戶喂養。

此外,除了各家各戶家庭式的養蠶模式,岳西縣現在還在逐步發展工廠化養蠶模式。

在來榜鎮關河村智慧養蠶基地,2400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依托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添桑、消毒、採繭等全流程可實現自動化。

“不同於傳統養蠶,工廠採用‘蠶盤’的方式,最多可以疊14盤高。僅這一個基地,就可以每年給村集體增收近40萬元。”劉軍說,目前我們正在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桑葉飼料研究,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未來,飼料養蠶的新模式將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24年,岳西縣生產鮮繭5875噸。僅鮮繭一項,收入就達到3.12億元,發種量、產繭量連續16年位居安徽省第一。

“一產”穩的同時,岳西縣也在加強蠶桑產業“二產”的布局。目前,岳西縣已擁有15家繭絲綢加工企業。

除了紡織業,圍繞深加工,岳西縣還推出了桑葉茶、桑果干、桑果醋、桑葉面條等一系列產品。

“在岳西不少飯店,都可以吃到一桌子以‘桑’為主題的美食。”劉軍說。

此外,岳西還分布著多家工藝品企業,充分利用當地廢棄的桑枝為原材料,制作成工藝品。產品暢銷許多歐美國家。

用桑枝加工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用桑枝加工的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補鏈、延鏈、強鏈,在岳西,蠶桑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持續放大。

“下一步,我們要在農文旅融合方向上發力,加快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劉軍介紹,岳西縣桑皮紙手工制作技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未來要挖掘利用好這一寶藏,傳承弘揚好蠶桑文化。

“此外我們可以依托岳西縣豐富的生態、康養、紅色旅游等資源,將蠶桑產業深度融入‘體驗農耕民俗、觀賞生態景觀、享受自然康養、體悟紅色文化’的特色旅游環線,進一步打響‘中國蠶桑之鄉’品牌。”談及未來,劉軍信心滿滿。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