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小角落”兜起家門口的“微幸福”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堅持黨建引領,通過盤活閑置空間、創新治理模式,將民生需求精准投射到街巷樓棟的“小角落”,用“繡花功夫”編織民生幸福網。
街邊驛站:方寸之地傳遞“紅色溫度”
在集賢路與海棠路交口,一座40平米的街邊黨群服務驛站悄然成為周邊居民和新就業群體的日常打卡地。這裡曾是一片閑置荒地,經過“公園+驛站”模式的改造升級,搖身變為集便民服務、黨員教育、議事協商、歇腳交流於一體的紅色微陣地。驛站配備飲水機、微波爐、愛心藥箱、應急雨傘、紅色書籍等共享設施,還有“驛”心便民服務隊的志願者定期來站開展愛心義診、免費理發、暖心慰問、就業指導等志願服務。
小小的驛站不僅是“服務補給站”,更是“紅色加油站”,紅色觀影、“周奶奶道家常”“五老講紅色故事”成為很受群眾歡迎的主題活動。為充分發揮驛站聯系服務群眾的紐帶作用,“驛”事會應運而生,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先后推動電瓶車棚加裝、便民晾衣架增設、薔薇花打卡點打造等15個微治理項目落地,引導22名新就業群體發揮“移動”網格員作用,參與環境衛生、安全隱患等問題上報。
便民座椅:綠蔭之地承載“會客空間”
在香樟花園小區41棟東側,2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形成天然綠蔭,樹下和樹邊的停車位上經常聚集很多老人,他們自帶小板凳聚在一起聊家常,既影響了小區停車位的使用,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起初,社區工作人員嘗試引導老人們到小區裡的黨群服務中心或者其他安全的角落裡聊天,老人們表示,“我們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就想在樓下坐一坐、聊一聊。”
在了解到老人們的實際需求后,香樟花園社區召集了業委會、物業公司、熱心居民代表與老人們共同商討如何打造一個樹下的“會客空間”,經過安裝位置、座椅類型、大小尺寸等具體細節的研究討論,很快一處圓形圍樹座椅、兩排長椅安裝完成,為了防止樹下裸露的黃土和根系絆倒老人,社區還貼心的在樹下鋪了一圈防滑墊。這裡不僅是居民納涼休憩的“舒適角”,更成為社區的移動“議事廳”和“小課堂”,居民李奶奶感慨:“以前搬凳子坐樹下總怕擋路,現在不僅有了固定座椅,還能就地給社區提提建議、了解安全知識,真好!”
最美樓棟:樓棟文化譜寫“自治樂章”
走進復興家園2棟單元樓,一眼便能看到“歡迎回家”幾個大字,牆上的樓棟公約點亮了鄰裡心燈,廢木板搭起了共享書吧,點點綠植讓樓棟煥發出勃勃生機,孩子們的畫作與志願者的照片成為樓棟最美的風景。原先這裡牆皮脫落、雜物堆放,復興社區以“最美樓棟”項目為抓手,發動樓棟長、黨員、居民骨干組建志願服務隊,通過挨家挨戶走訪、協商議事會討論,將陳舊的樓棟改造成居民自己設計的溫暖空間,實現從“問題焦點”到“民生亮點”的蝶變。如今,“最美樓棟”項目已推廣至小區6個樓棟,亂堆雜物、高空拋物、私拉飛線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樓棟自治的覆蓋范圍逐步向樓棟外延伸,居民也從小區治理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積極為小區架空層使用、便民服務站建設等建言獻策,參與理論宣講、環境整治、道路修繕等志願服務活動80余人,形成小區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落”,展現了黨建引領下城市基層治理的智慧與溫度。下一步,高新區將繼續深耕“小角落”裡的“微治理”,讓更多的“小而美”項目點亮城市角落。(王 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