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宣城郎溪:綠色作筆繪“兩山” 生態為墨寫新篇

2025年05月15日10:2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郎溪縣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是國家發改委批准的蘇皖合作示范區的主陣地,是“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建設的主戰場。郎溪縣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發展基調,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如今,郎溪用綠色作筆將“兩山”繪入縣域各地,繪出“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新篇章。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綠色發展格局

郎溪縣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通過四項戰略舉措打造全域生態防線。

實施增綠工程,厚植生態底色。持續推進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同步創建了9個省級森林村庄,構建起“造林-撫育-修復-創森”四位一體的生態提升體系。

構建護濕網絡,涵養水域生態。完成全縣濕地資源普查與總體規劃編制,形成“濕地公園+重要濕地”保護格局﹔實施南漪湖入湖河口149.87公頃濕地修復,配合揚子鱷核心棲息地生態改造,構建“自然修復+物種保護”雙軌機制,筑牢長江流域生態屏障。

推進礦治攻堅,重塑綠色空間。科學編制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建立“源頭管控+過程監管+科技監測”管理體系﹔提前完成7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現在產礦山綠色創建全覆蓋,創新“網絡化監管+智慧化監控”模式,構建礦山治理長效機制。

深化河湖治理,暢通水系脈絡。完成12條河湖“一河一策”編制與健康評估,劃定22條河流湖泊管理界限﹔通過“清四亂”專項行動強化整治,建成“無人機巡查+智慧管理”系統,以龍須湖為試點推進13條河湖智能化管護,實現水域空間精准治理。

實施體制機制創新,激活綠色發展動能

郎溪縣以協同機制突破行政藩籬,以生態共治筑牢發展根基,以改革賦能激發鄉村活力,郎溪縣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勇立潮頭,譜寫縣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力協同,打造跨省合作典范。以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為雙翼,郎溪縣率先探索跨省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東承溧陽產業外溢,西接廣德要素集聚,北聯宜興文旅資源,南引杭州創新動能,構筑起“四向對接、全域聯動”的開放格局。4800平方公裡的蘇皖合作示范區內,交通網絡縱橫交錯,生態屏障共建共享,產業協作鏈條相扣﹔10000平方公裡的“一地六縣”合作區中,智能制造與生態農業交相輝映,文旅康養與產城融合同步推進,繪就“一區多園、優勢互補”的發展圖景。梅渚-社渚先導區開創跨省產業示范園先河,郎溪經開區東區架起新興產業承接橋梁,白茅嶺農場變身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三大引擎驅動區域經濟協同躍升。

共治共享,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立“規劃共繪、設施共建、治理共抓”的跨域聯保機制,郎溪與溧陽、廣德攜手打造長三角生態樣板。洙漕河畔,三地聯合實施“污染共治、生態共育、水質共護”系統工程:濕地淨化織就生態濾網,青蝦退養修復水域生態,植物保育構建綠色長城。創新“聯席會議+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實現環境監測數據互通、執法標准統一、應急響應協同,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率躍升至100%,“共飲一江水”的生態紅利惠及百萬群眾。

深化改革,釋放鄉村振興活力。創新“土地集約化、生產標准化、經營規模化”的“三農”改革路徑。“大托管”改革破題耕地碎片化難題,通過“一戶一田”筑基礎、“標准地”改革強支撐、“全托管”服務提質效,實現農機作業降本10%、畝均增收35元、秸稈綜合利用率達雙百。“四靠”發展模式激活山水田園價值:靠山發展林下經濟,靠水做強稻漁種養,靠田建設高標准農田,靠企延伸產業鏈條,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2000萬元。閑置宅基地改革釋放“沉睡資產”,通過“盤活十宗宅基地、引進千萬資本、帶動百人就業”,實現集體增收51萬元、農戶財產性收益增長95萬元。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聚焦生態宜居,譜寫鄉村振興三部曲。以“繡花功夫”雕琢人居環境,實施生態提質行動,建成省級中心村43個、市級中心村24個,打造美麗宜居自然村庄528個、示范片區3個,實現鎮鎮通污水治理、村村通公交網絡。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投入體系,整合庫區移民、一事一議、健身設施等12類項目資金,推進長溪河流域EOD模式創新,形成鄉村振興資金聚合效應。建立“四級基金保障+生態美超市激勵+群眾共建共享”體系,年投入管護資金超千萬元,建成87個生態美超市,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獲評省級改廁示范縣等三項殊榮。

織密交通網絡,鋪就城鄉融合快車道。開通44條城鄉公交、21條鎮村專線,實現省際毗鄰公交互聯,建成“1+4+83”物流體系,物流服務覆蓋全域。連續兩年斬獲市級一等獎,獲評全國示范縣,修建“水韻茶鄉”主題路435公裡,串聯12條風景廊道。環龍須湖示范片區實現“四帶融合”,新和綠道榮獲全國美麗鄉村路稱號,形成“路衍經濟+產業走廊”發展新模式。

深挖鄉村價值,激活生態旅游新動能。塑造“一村一韻”特色品牌。培育“茶香下吳”“紅色蔣顧”“三美新和”等特色村落,創成國家級示范村1個、省級3個,形成“多點綻放、串珠成鏈”格局。發展“農業+景區+研學”綜合體,建成大佛山養心谷等5個示范園區,打造黃酒文化園等工旅融合項目,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帶動8800農戶增收。創新業態培育增長極。創建A級旅游景區3個,培育五星、四星休閑農業園區各1家,獲評中國“十大休閑小城”,走出“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民房變客房”的增值路徑。

青山疊翠處,綠水蕩清波。郎溪以山水為紙、實干為筆,將“兩山”理念鐫刻在每寸土地的生長脈絡中。這片土地正以“點綠成金”的智慧,破解“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時代命題。今日之郎溪,既是“兩山”理論的生動注腳,更是未來之城的希望序章。(陶玉婷)

(責編:黃艷、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