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一名講解員眼中的長江之變

初夏,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長江岸線,碧波蕩漾、生機盎然。明媚陽光下,不時飛鳥掠過、魚翔淺底,引得眾多游人駐足拍照。
“開闊的草坪、奔騰的長江,不遠處就是雄偉的馬鞍山長江大橋……視線所及,甚是怡人。”站在薛家窪的親水平台,介紹起家鄉的變化,陳念琪滿臉自豪,一旁豎起的展板,述說著薛家窪的“前世今生”。
今年26歲的陳念琪,主持專業出身,畢業后,留在了家鄉馬鞍山,在濱江文化公園當起了一名專職講解員。
她說,“濱江的生態越變越好,看到滿眼的綠意,心裡那才叫一個舒坦。我會給游客們講述這些年來沿江發生的變化,更會叮囑他們,未來的長江岸線,會越來越美麗。”
俯瞰馬鞍山薛家窪生態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難以想象,幾年前的這裡,還密布著非法碼頭、固廢堆積點、“散亂污”企業。2019年,馬鞍山市以薛家窪為突破口,一體推動長江岸線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
“當時整治區域總長23公裡,總面積30平方公裡。”陳念琪說,通過拆除違建、漁民上岸、植樹復綠……長江岸線脫胎換骨,迎來新生。
薛家窪地處長江東岸,因呈“凹”字形而得名,是天然的避風港,也曾是漁民、漁船集中的地段。
“過去這裡成天灰蒙蒙,廠在長江邊,粉塵飛滿天。”陳念琪形象描述道,就拿常年停靠薛家窪的漁船來說,光是產生的生活垃圾,就是當時的一大頑疾。
2019年,馬鞍山市在全國率先完成退捕任務。為保障漁民平穩轉產上岸,政府還推行了“四有一暢”政策,即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學上,以及心情舒暢。
“世世代代打魚為生的三姑娘,就是退捕上岸的典型代表。”陳念琪介紹道,在政府的幫扶下,上岸后的三姑娘創辦了一家勞務公司,不僅解決了70多人的就業,還實現了所有員工的年底分紅。去年,公司整體營收達180余萬元。
陳念琪告訴記者,對於三姑娘一家來說,不僅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也越走越好,其丈夫還成為巡江護衛隊中的一員,有了穩定工作和收入。
城市伴水而興,人們在愛江護江的同時,也收獲著長江的饋贈。
如今,隨著親水平台、濕地棧道的上線,看江魚、吹江風、賞江景成了市民休閑打卡的新時尚。
馬鞍山長江岸線生態優美。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沿著江畔,記者搭乘觀光車,來到蘆葦江灣,這裡一經開放便成為新晉網紅地。“逢到周末和節假日,這裡人來人往,一天下來要講解好幾趟!”在陳念琪看來,隨著環境不斷“提檔升級”,這樣的“幸福煩惱”將成為常態。
時值傍晚,落日余暉鋪洒江面,猶如浮光躍金。此時的蘆葦江灣,游客漸漸多了起來,有老人徒步、有孩童奔跑,還有游人打卡,江風拂過,裹挾著草木清香,格外愜意。
“水青了、岸綠了,還能看到憨態可掬的江豚嬉戲。”陳念琪說,在江豚活躍期,這裡會聚集很多攝影發燒友。
傍晚時分,市民在濱江文化公園休憩。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看,這一江兩岸多美。”順著陳念琪手指的方向,江心洲的另一側,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正在加緊建設。橋下,一江碧水正緩緩流淌,那江水輕拍岸邊的聲響,是綠水青山譜下的新曲,余韻悠長。
(唐維紅、張磊、汪瑞華、張俊、苗子健、李希蒙、陳曦)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